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本土企业价值重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23:12 南风窗

  □本刊记者 袁卫东

  在告别2004年之际,不断被风暴袭击的中国企业界,留给公众最令人难忘的表情,是两张异常尴尬的面孔:一个是创维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香港因涉嫌“欺诈”,被廉政公署拘押48小时,在被保释步出公署的瞬间,黄表情复杂;一个是中国航油股份公司CEO陈久霖,在新加坡炒作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美元,使中航油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
院申请破产保护,在新加坡机场被警方拘押的瞬间,陈面色黯然。

  在海外资本市场上,民企和国企的两个明星代表惊爆的丑闻,让中国企业的价值再次蒙羞。

  在2005年降临之时,中国不能再无视这样一个不断扩展的漩涡:中国企业的主流价值正在沦陷。在全球合唱“中国崛起”的图景中,这是最为奇特的一个现象。在公众将企业人物视作国民财富的“大盗”,媒介以揭露“商业黑幕”为这个时代最正义的事业时,我们依旧宣布:如果这个国家还会有伟大前程,中国企业主流价值的重建,是未来最重大的趋势和事件之一。

  价值塌陷

  对“世界500强”崇拜的风潮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越来越深入经营他们的战略和企业价值,而中国本土企业价值却在坍陷。最关键的风向标是,在“公共事件”中,公众对企业的主流价值认同出现了断裂、逆反、甚至颠覆;而在建立更长期的战略布局时,原有资源体系对本土企业的支撑并不确定。

  风本来是向另一个方向吹去。

  新世纪以降,感应于一个大变局时代的再次降临:“世界工厂”,WTO,“十六大”,这些驱动了中国最深层的变化趋势,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抑制不住扩张的冲动,也惮于越来越深重的发展危机,发出意图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战略宣言。他们意气风发,目标远大,似乎与这个国家正在崛起的速度相匹配。

  一个中国式的镀金时代的开始,企业家阶层阔步进入历史的舞台。尽管TCL总裁李东生曾告诫企业家不要过分占据舞台的中心,但他们的上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愈发唤醒这批人物内心对创造力的渴望,这种混合着个人、企业雄心与民族、国家地位变化而勃发的心境,曾是这个时代最为隐秘也最为正面高扬的心理特征。

  这种自我或公开的价值认同,正在演绎一个商业时代的蓝本:商业正在成为这个国家创造力的重心,企业的缔造者和强大者,将在中国崛起的历史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所蕴含的利益和价值的分裂,正在撕毁这个蓝本的草图。席卷整个大陆的“郎咸平事件”,以一场贯通中国政、企、学三界和网络民意的大辩论,引爆了早已汹涌燃烧的愤怒之火。一度被奉为中国标杆企业的海尔、TCL等,卷入被指责“民企和国企联手盗窃国有资产”的漩涡,而20年来,以“产权改革”为旗的企业变革,在“国退民进”道路上的践行,被指为“暗箱操作”和严重违背“公共利益”的瓜分国民财富的盛宴狂欢。

  一个企业人物所遭遇的价值判断,最为典型地展现了这种冲突。

  在此之前,以高明的政经平衡方法成功改制TCL的李东生,被视为中国企业界最具象征性的人物。当李改制TCL,突围国有体制,跨国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这两个国际企业的弱势产业后,李又被视为本土企业国际化生存大突围的“先锋”,但此时,李不得不面对极度的价值反差:国际上,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国家荣誉勋章,表彰其领导的TCL成为中国崛起的大企业;而在国内,李改制TCL遭受质疑,跨国并购被认为风险太大,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企业价值危机的漩涡。

  总之,2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交锋之后,中国企业主流价值遭遇前所未有的公众怀疑,当年生机勃勃的创富运动,已然被指证为“强盗资本家”式的掠夺,财富英雄已蒙上“窃国大盗”的阴影,这堪称是一场中国企业价值体系的塌陷。

  大国企崛起

  临别2004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出现在中央企业会议上,谈及中航油事件面色严峻,告诫台下的央企负责人,不要进入高风险区。表面看来,中航油事件是一个对内高度垄断的国企,在高度风险的国际市场“赌博”,结果惨败。这一事件也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使披上了最时髦的国际化外衣,垄断国企依然难脱智商决定未来的宿命。

  但大国企强势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个势头2004年已浮出水面,之后将更加凸现。对此,李荣融有两个权威结论相当到位:“国企发展的现状是多年来努力工作想追求的一个大好的局面”,“在国民经济中的中坚和骨干地位进一步凸现”。权威展示的巨大数字更堪佐证:央企年销售收入预估会达到5.3万亿元,利润为4500亿元。

  面对全球化竞争,垄断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国企,应该说是最有本钱较量的,但他们的崛起能否承担中国企业价值重建的重任?

  在2004年“郎咸平事件”席卷大陆时,“国有资产不容流失”成为旗帜,这样的社会氛围使大国企崛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空间。“瓜分和盗窃国民财富”的呐喊,极大消解了此前主流经济学以“产权改革”对国企10年以来的强大压力。曾经备受抨击的垄断国企,现在毫发无损地在舞台中心亮相。这似乎是一个历史的意外。

  大国企强势崛起,背后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强势扩张。这个在“十六大”之后才组建的国务院正部级的特设部门,在中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安排之下,在李荣融主治之下,迅速成为国家企业力量的枢纽中心。对于庞大的国有资产如何重组,其声音、行动异常清晰。

  一个方向是,建立国资管理体制,掌握对企业的控制权,所谓“国有资产”自发民营化的势头被遏制。那些市场化国企巨头纷纷以倪润峰式的谢幕离开舞台,那些改制的声音和MBO方案,大多烟消云散。一个方向是,聚焦核心资产、企业,向做强的道路推进。

  强势扩权的国资委以国有资产“守护者”的角色,权力得到了道义上的能量,对于局面的掌控更为强大。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大民企因“重型化”与国家战略“撞车”,锋芒受挫,趋向内敛;而在国资委的主导下,大国企坚定实施主辅业分离,摆脱多年来“企业办社会”的包袱,“做强”的意图清晰呈现。

  而WTO过渡期渐趋结束,垄断行业民营化的解决方案已无法实施。大国企的重组、调整趋于到位,在核心产业上追求高利润,以大国企集团对应WTO彻底开放带来的竞争冲击波已然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可以预见,数年之间,一个披上现代企业制度外衣,又保留浓重“党管干部”色彩,一个国资掌控体系到位,一个垄断主业明晰、利润巨大的大国企集群,将强势崛起,并以国民经济的骨干自居,在跨国公司更为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以本土经济安全的“保卫者”面对公众。

  而这样的趋势,对于中国企业价值的影响如何?

  大国企在主要行业的垄断,是中国反垄断法难以出台、国内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环境的缘由,也是中国不被西方某些国家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根源之一。而垄断国企的所谓股权多元化,在管理层收购等被堵住之后,基本的通道就是与跨国资本合流。

  大国企的强势崛起,是重建中国企业的价值,还是颠覆?答案不言自明。

  新的通道

  2004年岁末,备受风暴袭击的中国企业界还是留下一幅新照片: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炙热的闪光灯下,双手合掌,满面笑容,旁边是同样笑逐颜开的IBM副总裁。喧闹一时的联想“第三次危机”,以收购IBM的PC产业结局。这是自TCL跨国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弱势产业之后,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本土企业战略突围行动。

  其背后的趋势,不仅是世界大企业将其衰弱的产业转手给中国买家,更是中国本土企业,意图在全球竞争力的版图上寻求生存突围,不顾跨国并购的高风险,舍身进入。这样的走向,随着TCL两个跨国并购的效果在2005年的日渐显现,会更加清晰。缺乏产业垄断和政经体系强力支撑的本土企业,越来越倾向通过并购世界大企业的弱势或亏损产业,寻求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化为全球品牌的新路。可是其中的高风险,其中的中西文化和管理冲突,极有可能让中国企业遭受目前难以想象的危机。

  但跨国公司的战略深入,与大国企强势崛起的挤压,使真正本土的企业力量,围绕基本的生存与发展,被迫要同时在三个方向寻求企业价值的重建:在全球竞争中,寻求突破被挤压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命运;在剧烈转型社会,寻求获得主流的价值认同;在对内和对外寻求突围时,建立清晰的商业伦理。

  无疑,20年商业史中,本土企业家阶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获得的社会价值认同,都与中国改革进程相依存。在意识形态较量最激烈的时期,创造财富的人们被视为冲破旧体制束缚的力量。他们为积累财富、争取改善环境所发出的声音,与公众追求世俗生活的福祉一致。但随后的进程里,他们的面目开始模糊,很多时候所谓儒商的“济世情怀”,也在官商合流的时代中迷失。

  追求急剧做大的企业,在中国式的商业周期和政治周期中,因为章法无度的获取而被视为国民财富的大盗;“世界工厂”的低成本全球竞争力,由于频频突破基本的人道底线,使庞大的社会弱势阶层,犹如置身于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与政客勾结,“压榨”没有任何谈判资源的民工,如果这成为社会转型中公众所认知的商业真相,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本土工商业阶层发出的“拉美化之忧”的呼声,为什么最终还是被“瓜分国民财富”的呐喊所淹没?为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雄心壮志,屡屡受挫于看似简单的商业和社会伦理?为什么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深入的同时,其企业价值亦成为被公众认同的标杆?

  在全球化生存时代,中国企业只能自觉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向上进行商业伦理的建设,以赢得主流价值的认同。章法无度的企业做大路径,将得到检讨,并可能被抛弃;20年商业史中富有内涵的企业价值,将被重新发现。

  在经营了20年的企业之后,一度身陷牢狱的企业家孙大午,开始“鼓吹”对私企的“立宪”,明确对规范秩序的向往,这绝非偶然。一个方向,可能日渐清晰起来,本土企业力量要以明确的社会诉求,促使商业环境同步转型,以前韬光养晦、闷声发财的姿态,将被部分摈弃。在我们所知的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历史过程中,财富阶层不能与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背离。

  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早就参悟到财富积累和经济进步,只有回归到宪政秩序,才不会被“国家机会主义”俘获。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正创造中国梦的人物,与那些国民财富的盗窃者区别开来,才能解开官商勾结的“历史死结”。

  重建中国商业或企业的价值,实际就是重建中国社会的现代价值。

  在全球竞争力的版图上,无论是海尔和华为式的正面交锋,还是TCL、联想式的跨国并购,对于大企业的领导者而言,只有在这一场交织生存和价值重建的大突围中,努力赢得胜利,才能从创富英雄上升到缔造“基业长青”的商业领袖,才能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赢得尊重,才有可能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贡献主流价值。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