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权之变(中篇):乡镇机构重组(6)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11:36 《财经》杂志 | ||||||||||||||||||||||||||||||||||||||||||||||||||||||||||||||||||||||||||
反弹隐患 如果改革成本没有合理的分担机制,机构反弹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改革推进之中,隐忧犹存。纵在现阶段,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机构改革反弹的可能性。 为了此次改革能够推行,黑龙江省支付了巨大的财政成本。按照黑龙江的计划,所有被分流的干部三年内保留工资。到2004年年底,全省精简乡镇干部1.8万人,按照最保守估计,每人每年1万元工资,意味着每年需要1.8亿元的改革成本,而且要持续三年,那就是5.4亿元。这笔资金对黑龙江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压力。如果三年后这些分流干部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改革的成本更会加大。 几乎所有领导和干部都说,这次改革是“减人不减支”。目前,对于黑龙江免征农业税后的财政缺口,中央给予100%的转移支付。这意味着改革的成本实际上是由中央财政承担。 一旦中央不给予100%的转移支付,黑龙江财政根本不足以承担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届时,维持改革成果的成本需合理分担,否则,机构反弹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另一个危险是,四个试点县市的改革中,有相当多的干部被分流到乡镇政府扶持成立的公司,三年内保留工资,三年后逐步脱钩。这些公司经营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 试点县中财力最强的双城市,分流干部545名,其中有264名被安置到新成立的公司,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畜产品经销和劳动中介服务。9月14日,记者在双城市联兴乡政府一楼,探访其中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公司的牌子已经悬挂,但是大门紧闭。不少分流干部反映,这些公司目前甚至没有注册,大多没有什么业务,很难盈利;而一旦公司亏损,这些干部的生计仍在未定之数。 “如果这些公司经营亏损,被精简的机构和人员反弹的压力确实存在。”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省税改办副主任陈大光对此直言不讳。 基于此,陈大光到基层走访时,一再对乡镇领导说,这次成立的公司,必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乡镇政府可在成立之初给予贷款、资金扶持,但是不能包办,更不能成为政府的公司,为其保底,否则后患无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