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上海经济的“三落三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08:29 外滩画报 | ||||||||||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外滩记者 王洪伟报道 建国后,上海经济历经三落三起。在三起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邓小平留下的特别脚印和经典话语。
从1949年到1958年,中国工业着重布局内地,处于沿海的上海,工业经济基本维持原状,主要从资金、技术和人才上支援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央意识到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海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上海经济开始出现第一次跃起。其间,邓小平数次到上海指导工作,明确上海工业建设朝“高、精、尖”方向发展。他说:“上海要搞就搞大的,搞小的不合算!”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发展不进反退。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进行全面调整,尽管诸多中央调整政策遭受到“四人帮”及其它上海帮派骨干的抵制,但上海经济仍趋于好转。1977年,邓小平再度复出后,对上海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倾注了更大心血。他说:“副市长、副省长必须能干工作,厅局长一定要是壮丁。”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和上海》一书中认为,没有那次上海领导班子的重组,“就不可能有上海自1990年代以来的飞跃发展”。 1970年代末到整个1980年代,上海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经济发展一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在他的力主下,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上海经济从此进入快车道,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 1991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皇甫平的系列文章,引发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第二轮思想解放浪潮。上海经济在此次浪潮中第三次起飞。事隔13年后,《外滩画报》记者专访了该文的作者周瑞金先生。从《人民日报》副总编退下来的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谈及邓小平之余,更对当下时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五”计划时期,尽管上海等沿海地区具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但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主要为了应对战争随时爆发的危险,国家把新建工业的重心放在内地。 1977年,邓小平再度复出后,对上海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 18名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为上海经济的发展确立了组织保证。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不能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到党委,是我国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