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煤气化工程投资22亿元一年亏损两亿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 06:48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潘志贤 本报郑州6月28日电 “投资22.79亿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河南省煤气化工程,从立项到2001年竣工投产历时16年,这期间燃气市场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但项目决策者和建设单位仍坚持按原定规划
6月27日,记者在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了解到,今年1月至4月,该公司又亏损4400多万元。 据了解,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河南省政府批准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河南省煤气化工程,是全国煤炭行业首家实施煤炭就地转化制造煤气的项目,主要解决郑州、洛阳、义马及沿线居民生活、工业及商业服务业用气。该项目于1985年5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至今,历经6届省政府。经30多次省长办公会议协调,于1997年4月开工建设,至2001年2月建成投入试运行,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外政府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 但是,该项目2001年2月起进入试产期后,由于用气量少,仅有1万立方米,使得气化厂产能得不到发挥,只能开开停停,间断生产,“大马拉小车”,加上企业在基建期形成的债务负担十分沉重,又没有生产流动资金来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不少职工对企业的前途心存疑虑。 2003年上半年,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办事处开始对河南省国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审计调查,省煤气化工程也被列入其中。 2003年8月底,一份审计简报《投资22.8亿元的河南省煤气化工程寻找出路迫在眉睫》上报审计署。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了批示。 审计调查组的结论是:该项目不但因体制不顺和用户发展缓慢等原因,造成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筹建时间过长,使设计中的理想市场在长期的筹建过程中丧失殆尽,而且由此加大了项目的贷期规模和还款压力,使项目资金短缺而处于经营举步维艰的困境。项目从1985年立项至2001年建成整整用了16年,受天然气和液化气供应量提高等市场变化的影响,原规划日供气量为45万立方米的郑州市,至2001年煤气供应时已有80%多的用户用上了管道天然气,2002年底处于实际使用中的居民用户仅1500户。整个项目2001年仅生产煤气514万立方米,相当于4.28个设计日供气量。 据一位参与审计调查组工作的审计师介绍,河南省为此工程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然而,受市场变化、管理体制不顺、试车开停频繁等因素影响,其投产使用后便开始亏损。由于拖欠水电费、工程款、材料款等达1.6亿元,致使数十家债主围门讨债。 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办事处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造成该项目陷入困境乃至危及生存的原因有: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开发不力;经营机制不健全,项目资本金匮乏;资本金过低,贷款负担重;开发成本高,用户发展慢,投资效益低等。 此外,河南省未对该集团公司管理体制、股东构成、资本结构及建设资金来源等问题有个明确而实用的规划,整个项目未形成一个有机体,利益机制不协调,从而使整个建设过程一直处于建设资金困乏的状况,这也是制约项目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本金过低,贷款负担重,压得煤气化集团公司喘不过气来。”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序城坦言,按国家规定应达到总投资35%的项目资本金,至2002年末仅达到投资完成额的10%,而气化厂资本金到位率仅为投资完成额的4.6%。整个项目建设资金实际到位20.8亿元,其中各种贷款18.5亿元,负债率高达88.9%,气化厂负债率更是高达95.3%,项目还贷和利息费用负担过重使得项目本已亏损的生产经营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集团公司2002年度试运行净支出为2750万元,而当年还本付息就多达1.4亿元,其中归还贷款本金5741.29万元,付利息8044.72万元。 另外,大多居民认为煤气热值低、气耗大、费用高、安全性能差,而对煤气价格与功效的比值未有深入了解,也影响着煤气供应市场的开发。 记者了解到,河南省政府及煤炭工业局等已多次研究煤气化遗留问题,并正在慎重调研,准备选择煤业大集团来对该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