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科学发展观统率中国经济 > 正文
 
解读长谷川“危言”: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 10:38 中国《新闻周刊》

  文/石齐平

  今天中国制造业王国的称誉,是建筑在大量耗用原材料、能源、初级劳动力、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产权、及大量牺牲环保及生态资源的成本之上的。

  改变这种状态,中国需要新的产业政策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日本知名经济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最近在日本《呼声》月刊五月号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作者做此诊断的理由有二:其一,中国产业不少高质量的产品,高度依赖日本企业提供;其二,日本拥有优秀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

  长谷川庆太郎写此文的主要动机,应是为日本国民打气。近十几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使不少日本人失去自信,近一两年经济略见起色,却主要又是靠对中国的出口。中国人看了,应能体会日本人的心境,无须有情绪反应,倒是可以以文章的论述作为自己反思的教材。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新兴的制造业大国,世所公认,其未来趋势与地位,将可直追19世纪的英国制造业及20世纪的日本及美国制造业,也为多数人所不怀疑。但必须指出:制造业大国不等于经济大国,甚至中国目前是否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制造业大国,也有商榷余地。为什么?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一如长谷川庆太郎举的例子,中国到处是建筑工地,但是建筑机械多是日本制的;中国生产大量汽车,但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是日本制的;中国年产2亿多吨粗钢,但特殊钢材、建筑用的H钢甚至部分制造汽车及手机的钢材多靠进口。科技部资料显示,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如果将制造业分为产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两部分,中国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美(42%)、日(44%)、德(46%)。

  (二)在构成GDP的三种产业中,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约40%,不仅远低于美、日,甚至也比印度(55%)低。在服务业中,金融、软件等高级服务业的比重更低,(印度软件业占GDP比重17%,中国仅1%)。

  (三)由于制造业比重大,消耗原材料与能源就多。中国GDP占全球不过4%,但耗油占全球新增值的30%,用钢占全球新增值的30%,用水泥占全球新增值的40%。

  从以上数据所显示的“结构”观察,可以了解,今天中国之获得全球(产品)制造业王国的称誉,是建筑在大量耗用原材料、大量耗用能源、大量耗用初级劳动力、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产权、及本文因篇幅所限不及分析的“大量牺牲环保及生态资源”的成本之上的。这样的制造业结构、工业结构、产业结构,除了创造产值指标、出口指标、外汇指标外,从很多角度看都是不太健康的。

  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

  第一,改革开放的26年,市场经济允许人们及企业追逐利益,但由于发展观的偏差及政府职能的不清楚,人们多数追逐的是短期利益与私人利益,而非长期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缺乏科学的发展观。一味追求生产、投资、出口、创汇、GDP。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操作?现在看来仍不明确。

  第三,政府职能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之间仍在摸索,该干预的不干预,不该干预的却干预。

  那么今后该怎么做?我想,首先应该是坚持开放。提高技术含量,要减少对外依赖,固然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一切要遵从市场规律,不能再在“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兜圈子。开放、竞争与市场经济是惟一的选择。与此同时,政府的角色很重要。政府角色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之上。

  一方面,是对“外部经济”的创造。这包括:对企业进行研发的奖励,及必要时政府投入特定的研发项目;人才的教育、培训与引进(可以从人均所得较低国家,如印度、俄罗斯、东欧等引进);继续坚定制度改革,使政府尽快退出企业与银行,并大幅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与程度。

  另一方面,是对“外部经济”的干预。这包括:政府必须对任何个人、企业或政府本身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以政策、法律加以有效干预;所有资源与能源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以减少浪费或误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以考虑仿效如德、法等国政策性地提高汽油价格。

  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或将有可能逐步矫正当前产业结构的畸形。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