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通胀” > 正文
 
《经济》:专家质疑 “经济过热”是不是假命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8日 08:59 《经济》杂志

  高辉清/文

  事实上,所谓的“局部过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系列非经济因素导致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宣称,2004年1月份消费物价跟去年同期相比锐升了3.2%,令通胀率处于6年半以来的最高位。为此,最近高层明确表态,今年的宏观调控需要防止通货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膨胀,需要提高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的贷款门槛,同时也希望偏快的投资能发展平稳些。

  其实,自2003年3月以来,“经济是否过热”问题已经探讨一年了,几乎所有涉及到宏观经济的会议,都必会将此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

  物体是否过热,只要拿一根温度计测量一下就可以判断。但是测量经济发展却没有这样的温度计,“经济过热”到底是否已经出现,一直没有一个公认权威的衡量标准。

  认为“过热”的一方往往强调的是投资、贷款、货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变化,而反方则举证失业率、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等另一些重要数据。如果跳出来看,他们之间进行的似乎是一场根本没有接触的交锋!

  我怀疑,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不是个假命题?

  从总体来看,目前物价虽然出现明显上涨,但幅度较小,涉及商品范围不大,而且缺乏持续快速上涨的动力。这种状况不仅不能说成经济过热,相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上佳物价环境。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也得不出一个很明确的印象。以近十年GDP的平均增幅来衡量,2003年9.1%的水平是有所偏高;但以近二十年的平均增幅来衡量,9.1%的水平又有所偏低。实际上,我们只要考察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历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发现从1990年至1998年的9年中只有3年的GDP增幅低于9.1%。换句话说,2003年经济增长虽为近7年来最快,但实际上还不到上一个经济周期的正常水平。

  至于高投资率,其实也有其道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化工业发展需要高投资来支持;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会形成投资需求,这也是最终需求;另外,计入房地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也是最终需求。所以现在投资需求大于消费需求,表面上看似乎不相匹配,实际上却没有必要担心。

  2003年一些本该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低质量的小企业死灰复燃,一些行业由于投资增长较快,可能导致今后两三年的产能大量过剩,如纺织、电解铝和钢铁等。这是决策层认为经济存在局部过热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当今全球都处在一个过剩经济时期,产能过剩的行业永远存在,永远会不断出现,这很正常。不应该认为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否则将永远没有不过热的时候。不应该用供给制时代的观点来看待产能过剩,一看到几个行业产能过剩就觉得是经济过热,是浪费。

  事实上,所谓的“局部过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一些非经济因素导致的。

  第一,煤、电、油“三荒”,其实主要是电荒,主要来自重化工业、高能耗和宏观控制的失误。第二,粮价上涨,而这也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失误所致。前几年粮食产量就持续下降,而且一些地方耕地撂荒严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所以历时一年多的“经济过热论”可以休矣!与其将精力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争吵上,不如想些具体的招数来治理被扭曲的环境,以便经济在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同时,不再为一些所谓的“过热”判断所干扰。

  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那一类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中国的潜在GDP增速应当在12%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所要做的不是盲目急刹车,而是一方面保护当前经济的健康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纠正被扭曲了的“过热”!从最近有关政策精神来看,中央对这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进行整治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情况受到专项检查。根据2月8日银监会发出《关于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将对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银行信贷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严格控制新的投资贷款流向这些行业。这种做法前所未有。以前这一类方式通常被用来服务于以总量调控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现在居然被用来做结构调控了。

  二是将要出台有关投资体制改革的方案。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建设型政府逐步过渡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极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具体事物的参与程度。我以为这是治本之策。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过热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