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高峰悄然来临 2002年人才市场十大看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6日 15:23 中国新闻网 | ||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人才市场可圈可点。现将十大热点盘点如下: 一、国际猎头“借壳上市” 10月底,美国两大猎头公司海德思哲和光辉国际分别领取了《北京市人才市场中介服务许可证》,成为继去年9月颁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后的第一批抢滩者。作为世界排名前 事实上,《规定》发布后,各地就争先恐后地加快了“引狼入室”的步伐。今年2月,上海发出《关于本市设立中外合资或合作人才中介公司程序的通知》。6月,《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出台…… 近日又有两家“洋猎头”拿到了北京市人事局颁发的《许可证》。可以预料,不用太长的时间,将有更多的“洋猎头”踏上与中方人才中介机构联姻的“红地毯”,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市场运作方式将进一步催熟中国的人才市场。 二、人才中介“网上结盟” 中国人才服务业的“航空母舰”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在2002年“横空出世”,然而,人才中介业强强联合的步伐的确是大大加快了。今年4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深圳、大连、抚顺、西安、合肥、宁波、长沙、青岛、杭州、沈阳、成都17个大中城市人才中心结成的网上联盟正式启动,实现资源共享,打通了远程招聘、远程求职、远程面试、远程培训的“时空隧道”。1个月后,网上联盟在北京科技博览会网上人才招聘会上集体亮相,持续时间达一月之久,产生广泛影响。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光耀认为:“17城市人才中心网上结盟是人才服务业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服务空间,提升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快我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就业高峰悄然来临 今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大学生就业的“洪峰”已在上个月的人才市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1月23、24日,数场规模巨大的2003届毕业生双选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同时拉开帷幕,场场“爆棚”,处处“潮涌”。一场不亚于高考冲刺的就业竞争就这样展开了。 据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45万,比去年增加30万,而明年又比今年增加67万,达到212万,结转今年7月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应届生,就业压力可谓不期而至。 毕业生就业牵动着政府的心。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 11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更是冲上了第一线。 日前,北京公布了接收外地毕业生的全国281所高校名单,深圳则宣布接收1.6万名外地毕业生。在此之前,吉林为毕业生举办“洽谈月”,南京鼎力帮助特困生就业,内蒙出台五项新政策帮大学生找工作,贵州决定空出岗位接收毕业生,广州引进毕业生先落户后择业,厦门市向外地生源敞开大门……一场迎战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的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四、香港“金领”北上“淘金” 今年9月,近百名香港“金领”包专车开进深圳“金领世界招聘会”。10月,北京首次赴港招聘高级人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到内地工作,已成为许多香港专业人才的选择。 据悉,目前至少有20万至30万港人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还有二三十万港人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动,他们的公司也许在香港,但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呆在内地,预计在内地的港人已超过50万。 另据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前程无忧不久前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杭州8个城市的342户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62.3%的企业聘请了非内地员工,在这些被聘用的非内地员工中,香港地区员工占了五成。世界经济向缓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激发出港人北上的新一轮热潮。 五、供求信息职场导航 人事部继去年10月第一次发布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以后,今年每季度发布一次,这不仅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竖起了供需大盘的“风向标”,也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供了具有导向意义的“指南针”。 今年是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长足发展的一年。北京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分析就备受关注。而深圳人才大市场的每周分析,武汉推出的人才市场指数,广州引进四种“黄金人才”的信息发布,以及上海制定的包括专业类别导向、产业(行业)导向和地区类别导向在内的年度人才开发目录,都为今年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锦上添花”。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线,以及一些人才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的薪酬调查,也丰富了人才市场的信息。 六、流动人才喜获“绿卡” 今年3月1日,深圳市正式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3个月后,上海市停办了试行8年的“蓝印户口”,同时启用居住证。而北京,实施《寄住证》制度3年后(于8月更名为《居住证》),当年的第一批领证者已于不久前“换”取了户口本。 长期以来,“户口”一直是束缚人才流动的桎梏,反过来,它又成了不少地方引进人才的一个法宝。在不少人看来,只有办了户口才算引进,只有拿到户口才算被引进,这种“刚”性流动方式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居住证制度的实施,体现了人才引进由“进人”到“引智”的转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必将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的价值。 七、资格认证点亮职场 用“三百六十行”来划分今日的职业,已经远远不够了。当我们对“金融分析师”、“保险理财师”、“价格鉴证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等称谓还倍感陌生时,今年,又有电子商务师、项目管理师等七种新职业加入到了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注册安全工程师”也即将出场。上海市今年又涌现出物流师、茶艺师等新行当,并于上月底开始招募“气象经纪人”。“新面孔”不断出现,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职场的体现。 八、业绩档案浮出水面 随着人才流动大潮的兴起,有人几乎把档案看成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由于“人档分离”的大量存在,很多档案已不能反映个人经历和能力的全貌,“业绩档案”随之浮出水面。 今年8月,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决定在年底前为50万人建立人才业绩档案。11月,福建省人才资信认证中心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也联手推出“人才业绩档案”。该档案除了记载个人全部信息资料外,还将通过权威认证机构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认证,并可为个人出具业绩诚信报告。北京、浙江、湖南、广东、大连等地也相继开始建立人才业绩档案。 当人才市场遭遇信用危机,假文凭、假简历四处泛滥时,当由于人员流动频繁,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传统的人事档案已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信息时,当新闻媒体曝出60万份“弃档”散落各地人才中心,传统的人事档案的功能日见弱化时,业绩档案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九、“短信求职”便捷实惠 在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机短信更成为一件便捷的求职方式。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春等城市先后开通了“手机短信求职服务”。由于这种求职方式是继参加现场招聘会、浏览招聘类报刊、拨打求职热线和网上求职之后出现的新的求职方式,故而被喻为“第五求职中介”。只要订制这种服务,就可以每天收到若干条和你本人条件及求职意向相匹配的招聘信息。 据了解,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从10月18日推出此项业务以来,已累计为两万余人提供了服务。而在深圳,每天在线人数达6000多人,上海则每天发送招聘短信息3000—4000条。接收一条招聘短信息只需3毛钱,而花三毛钱或许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十、中心“首脑”召开“峰会” 11月下旬,全国人才市场建设座谈会在山东济南舜耕山庄召开。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作了题为《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才市场建设要有新思路,人才服务机构改制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人才流动新环境。各省、市、自治区人事厅(局)和人才中心的“首脑”们会聚一堂,纷纷就人才市场的建设建言献策时,必将有力地推动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考证热“高烧不退”,“海归派”回流潮涌,“洋打工”活跃职场,金融人才炙手可热,同声传译奇货可居,无不在今年的人才市场留下深刻印迹。 作者:路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