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支撑中国高增长
杨青 程铁良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今天,中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势呢?1978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人均GDP年增长率为8.1%。从今后经济增长的趋势看,中国GDP增长率仍然属于高增长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人均GDP年增长率高于3%被视为高增长国家。
对此,清华大学国研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有四大因素支撑中国保持持续高增长。其一,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使中国保持高国内投资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1996年到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1.0%。今后10年,中国国内投资率仍在40%左右,有形投资增长率在10%以上。其二,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1990年到2000年期间,人力资本(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增长率在2.6%。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年提高到2010年的8年到9年,2020年将达到10年到11年。第三,非农业劳动力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第四,城镇化加速有利于支持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
-十年间中国GDP翻了三倍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年均超过7%的经济增长率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实际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如果将欧盟国家看做一个单一的经济体,那么中国(以美元计算,以下同)的贸易额位居全球第四。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到2000年间翻了三倍,同期贸易额猛增四倍。以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如果中国依然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系。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中国发展太快会冲击其它地区,而世界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然准备不足”。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将对全球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GDP贡献率仅次于美国
胡鞍钢表示,中国用20年的时间实现GDP再翻两番,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不仅实现了中国全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也将提前实现国际社会(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提出的全球社会发展目标,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PPP)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排名第二,而位列第三的日本,其贡献率只有中国的一半,仅为7%。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目前已跻身世界前三甲,不久将取代日本成为亚军。1980至2000年间,中国贸易和服务增长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为4.7%,美国和日本的贡献率分别为14.4%和6.9%。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对世界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是世界上减少贫困人口规模最大、也最为迅速的地区。东亚地区约有18亿人口,占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1/3,贫困人口(指每天生活支出小于1美元)减少了1.74亿人,其中中国减少了1.47亿人,占该地区减少贫困人口总数的84.5%。在1990年到1998年期间,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了7750万人,而中国减少了14720万人,贡献率为190%。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绝对贫困人数从2.5亿降至3400万,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贡献。
-名词解释
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至少有四个重要指标:首先是人均收入指标,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四类收入组:一是低收入组,2000年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1980美元;二是下中等收入组,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4600美元;三是上中等收入组,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9210美元;四是高收入组,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27770美元。其次是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在50-59%之间为温饱阶段;40-49%之间为小康;30-39%之间为富裕,20-29%之间为最富裕。因此,通过恩格尔系数可发现,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47.7%,开始跨入小康阶段;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7.9 %,开始跨入富裕阶段。再有是人类发展指标;最后是贫困人口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