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陷入急速的结构性通货紧缩”,“虽然东盟各国与中国存在激烈的出口竞争,但是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东盟各国的相对竞争力有所减损。东盟的贸易损失反映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的经济萎缩。”
昨日下午,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发布了关于中国通货紧缩情况分析以及中国对东盟与日本经济影响的报告,报告表示中国并没有出现价格全面下跌,其影响仅限于低端 的工业领域,并称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未对日本和东盟经济造成冲击。
中国能够摆脱通货紧缩
高盛报告具体分析了中国近几年出现通货紧缩的数据和原因。报告说,衡量通货紧缩的主要数据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隐含的GDP下降指标,前者直接显示市场上形成的最终价格,后者从生产价值的数据中获得价格变化的信息。在中国,这两个指标都显示通货紧缩的下降。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物价普遍回落。
高盛说,如果中国的通货紧缩主要是货币问题,那么,通过扩大贷款来刺激有效需求应该不仅能够促进通货复胀,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的实际增长。同时,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也可以减轻对出口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的压力。
高盛提出解决通货紧缩的建议,并不是国际上通行的下调利率的办法,因为简单地下调利率,而不能解决银行系统的问题以及贷款相对停滞不前的问题,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就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报告建议,应该充实银行资本金并且放开利率,把不良贷款从金融体系中转移,并且向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因为高盛预测,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全部银行信贷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在10%至12%之间。
“中国出口通缩论”是一种误解
“当中国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日本陷入了通货紧缩的10年低谷;很明显,亚洲‘小虎’的制造业已经整体转移到了中国;而曾经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继承者的东盟现在仍然在努力抢回在1997年失去的市场份额。”高盛这样横向比较中国经济与日本、东盟在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
高盛解释,亚洲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与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没有多大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没有受到衰退的影响。
其原因主要是:
一、中国由于实行的是相对封闭的资本账户,因而没有受到1997年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
二、2001年全球贸易衰退集中在投资货物,尤其是IT设备领域,而中国的经济重心相对集中在轻工业产品领域。
三、在这两个阶段,大多数亚洲国家如日本和亚洲七国的货币兑美元的比价明显贬值,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却保持了稳定,即使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在量上保持不变,日本及东盟国内的货币定价的商品贸易值却仍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吸引外资并未影响其他亚洲国家
另外,高盛在报告中还特别谈到了其他亚洲国家的一种隐忧,即“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地流向中国是以亚洲其他地区为代价的”,如从1993年以来中国每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达400多亿美元。
但是高盛却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中国只是增加了投资总额,而并没有抢走亚洲其他地区的份额。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流向中国的投资增长显著,但是,流向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地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1.5%增长至1997年的2.5%。
另外,亚洲其他国家的实际损失并不在于外国直接投资,而在于短期投资和资金流失。
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亚洲国家外部收支平衡中最稳定的成分,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1996年的投资净流入量大约是400亿美元,但此后就遭遇连续5年的净流出。比较而言,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
文/本报记者 范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