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978—2001年这个不短的时间序列,来沪参加亚行年会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总结出这样一些“精彩表现”———年均9.5%的GDP增长率、年均15%的贸易增长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根据官方汇率计算已经成为全球第7大经济。展望未来时,林毅夫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维持在7%—8%,并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当离开这些数据回到经济发展基本战略时,林毅夫向记者指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依旧系于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比较优势。
林毅夫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以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围绕这个战略,采取适当的政策去诱导企业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企业才可能最有竞争力,资本回报率才会最高,其“要素禀赋”的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小步快走”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依旧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专注于比较优势这个观点尽管在学界已是共识,但仍一直受到来自各方的诘难。可是,如果违反了比较优势,情况又会怎样?
林毅夫认为,如果企业在产业、产品和技术的选择上定位于赶超,那么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将失去自生能力,只有依靠政府的政策优惠或垄断才能生存,这样的做法显然与WTO的主旨背道而驰,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日益降低,最终欲速则不达,反而加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还会导致宏观不稳定、寻租、腐败和城乡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
比较优势需要适当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措施予以支持。林毅夫说,只有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反映其相对稀缺性,企业才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主动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而一个恰当反映稀缺性的价格体系只有在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形成———基于这样的考虑,林毅夫认为,在未来10年中,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过渡,并维护其运行效率;此外,政府还应制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
本报记者杨燕青刘芳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