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度扩大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注意使投资最大可能地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拉动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记者柏晶伟北京报道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春季报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定位提出警告。
报告指出,在前几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定位明显侧重于刺激投资需求。这项政策向长期延续的趋势,除了使财政负担明显加重之外,其负面影响还有多个方面:
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连续多年在国民收人的分配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消费与积累的适度平衡问题值得关注。十年前在制定“十五”计划时,人们认为30%左右的投资率可能是合适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将近40%的水平。保持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适度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千万不可忽视。
第二,投资占GDP的比率明显攀升必然造成消费占GDP的比率逐步下降。而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连续多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近乎停滞更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在消费领域内,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不足,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低于上年;二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统计,表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十分不利于中长期有效需求的扩大。
第三,农村发展的相对落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到目前为止,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城市经济的效果较为明显,而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果则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积极财政政策筹集的国债资金用于农村发展的部分相对很少。因此,目前的政策导向存在着进一步强化我国经济中已有的二元结构的倾向。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如果没有新的措施,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这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使得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相应继续扩大。这种状况长期不能得到改善,将不仅造成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且会产生社会问题。
第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滞后。我国连续多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第二产业,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来,这种滞后更为明显。从目前居民消费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来看,单靠对实物产品消费的增长来扩大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而居民对服务的消费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目前积极有效地发展第三产业还有利于增加就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目前在我国阻碍居民对服务消费的因素主要来自供给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体制性原因,阻碍了第三产业向居民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供给。
报告认为,目前的形势是:一方面国内外经济环境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另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多年连续实施又使得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一步趋于严重。因此,报告建议,在今后几年对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和充实的最重要的政策定位应该是,在通过适度扩大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注意使投资能通过更短的传导链条最大可能地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拉动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在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用国债资金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将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定位于增加就业,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弱势群体及农民的收入,最终扩大消费需求。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