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富兰克林基金2006年三季度行业研究报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 22:12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一、银行业 在二季度的策略报告中,我们阐述由于技术方面因素、强劲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过多的流动性导致法定准备金率提高的预期将使银行股在短期内面临压力。截至6月26日,二季度银行股走弱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以及A200指数。
高速增长的银行信贷促使央行在二季度小幅提高贷款利率;同时由于1-5月份强劲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过多的流动性,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措施如期而至。央行在6月16日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法定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信商业银行指数在法定准备金率调高公布前20个交易日下行约11.3%,之后反弹7%。趋势基本与指数吻合,但幅度稍大。 四月份小幅提高贷款利率并没有使信贷放缓。从宏观方面看,进入三季度,我们认为银行股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其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 ◎ 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短期进一步实施紧缩政策的预期,但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本身对流动性的抑制作用只是短期而且有限。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流动性将持续保持强劲。从根源上减少流动性,人民币进一步(更快速)升值的预期将加强。 ◎ 升值预期导致的资本流入加之银行的宽松信贷增长促使投资和工业产值1-5月份高增长。同时,社会零售总额也维持高增长。市场预期二季度GDP增长可能高达10%。二季宏观数据公布后将是观察宏观调控措施的关键时间段。6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很有可能维持高位,加息预期将加强。这种预期将使银行股风险加大。 从市场方面看,进入三季度,市场不确定因素在逐步减少。中行完成A股上市减少了新股定价的不确定因素。当然,更多的银行将上市(如工行、兴业)。投资者将在宏观紧缩预期中以及银行股供应量增加的前提下有机会进入优质银行股。 二、制造业 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投资机会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大部分领域仍处于全球机械行业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振兴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目前中国进入重工业化初期阶段,并在向中期阶段快速前进的过程中,国家出台大力发展技术装备业的政策决定,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同时,由于中国资源、人力成本、技术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制造业也有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应从以下一些方面把握投资机会: 1、关注行业景气度提升中的子行业 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识别行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指标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中国的机械各子行业大部分分布在成长期——成熟期,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下,机床行业、船舶行业等行业景气度正在提升。 图1、机械行业各子行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2、关注产业转移、国际竞争力继续提升的上市公司机械行业中最为成功的两个案例是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和振华港机(资讯 行情 论坛)。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的港口和航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处于行业成长期。中集集团和振华港机两家公司的产品均属于资本密集性、劳动力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借助产业转移的契机,两公司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及规模优势,从而使其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应关注船舶制造等产业向中国转移及在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可能崛起的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关注受益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增长的公司目前,大型的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矿山设备仍以进口为主。随着中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机械具备了进口替代的能力。以机床行业为例,它与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相关,中国的机床消费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是,机床行业发展却落后于汽车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在产品设计水平、质量、精度、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5-10年。近三年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8%、27%和30%,数控化率提高不明显,70%的数控机床仍需要进口,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的机床数控化率将达到50%。发展机床工业已成为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需求,因此,数控机床等国产设备进口替代的趋势将日趋明显,相关机床制造公司将从中受益。 同时,由于中国的成本优势及国外产业转移。近年来,中国国内机械产品的出口也大副增加。随着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装备制造业也不例外,由于2004年实行的宏观调控,加上当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大装备需要进口,而一般机械产品大量过剩。因此,国内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各个厂家都加大了对外的出口,这一现象在2004年显得尤为突出。这些机械制造公司在产品出口中,逐渐积累的拓展国际业务的经验和资源,我们也应关注在国际拓展中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公司。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