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公司2005年投资策略报告之宏观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 14:42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2 宏观经济 2.1 经济总量规模再上台阶,增速有所放缓 尽管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由于经济本身处在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且经济的内生增长的动力未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2004年经济仍保持以较快增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张。2004年前三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9.8%、9.69%和9.5%,保持了一个较快增长趋势,增速的回落十分平稳。我们预计,未来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经济增速会保持平稳缓慢地回落,2005年全年GDP增速仍可望达到8.5%。 具体来说,从GDP构成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大支柱指标的趋势来看,拉动本轮经济上升的两大引擎投资和进出口的增速都会比今年回落,消费则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2.1.1投资过热局面缓和,但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2004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43%,创近年投资增速的新高。针对部分行业投资增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政府提高了钢铁、水泥、电解铝(资讯 论坛)、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至有效抑制作用。二、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回落到28.6%、27.7%。 由于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GDP增速基本上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保持同步。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尽管从年初的高位有了明显的回落,但是与往年相比,仍然处在较快增长的阶段。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表1、图1),今年4月份以来的宏观调控措施并没有让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在建项目和新建(行情 论坛)项目个数和金额出现明显的波动,新开工项目数仍有明显增加,无论是累计施工项目金额还是新开工项目金额都比年初有明显增长,保持较大规模,这些必然影响了明年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表 1 2004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与新开工项目累计金额与个数
图1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当月在建与新开工个数并没有明显波动
我们相信投资仍是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政府仍然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主要目标,固定资产投资会比今年更加有序平稳,增速不会快速下滑,以避免硬着陆的出现。同时受今年基数较高的影响,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年可达到18%左右。 2.1.2 消费增速加快,与投资不协调的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扭转 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加大,投资对经济拉动的作用越发明显,整个国民经济中最终消费率比重也不断下降(见图2)。 图 2 由于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而造成消费对GDP增长推动力的下降
(注)城市为可支配收入,农村为人均纯收入。(出处)中国统计摘要2004 为达到促进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政府宏观调控贯彻了有保有压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见图3),另一方面积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图 3 今年以来消费增速提高,与投资不协调的状态得到初步扭转
今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使得今年前10个月农村居民人民收入的增幅已经超出了城市居民(见图4)。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明年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中央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相信明年农民收入还可以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农村居民消费边际倾向高于城镇居民(见图5),从而间接地保证了明年消费仍然可以保持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一些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制度改革也会在明年进一步深化,包括建立并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大由向落后地区和低收入居民的财政转移的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税制等。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独家供稿) 独家声明: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