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标题文字1
  • 当下的中国,正进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靠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矛盾在撕裂着社会和谐,也在侵蚀着改革与发展之基,中国产业振兴、和平崛起的进程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各类干扰和困扰……在外围环境发生巨变之际,中国经济应如何转型并继续前行,引发广泛关注。[全文][评论][策划:战军(微博)][十八大专题报道]
数据标题文字1

真正减少有含金量的审批事项

11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多次会议上谈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更多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表示, 归结起来,“就是要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这是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实现政府介入市场职能的有序退出

当前,地方政府普遍成为“经营城市”的主体、招商引资的主体,政府在“介入市场”的路上越走越远,难以自拔。如何系统化拆除这一“引信”,将成为未来十年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任务,首先要界定政府职责,将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真正脱钩,让平台公司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来解决这一重大课题。

人民日报: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方向

种种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产物,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决。

今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完善“体制环境”的任务依然繁重。

京华时报:取消国企超国民待遇

改革缓慢停滞的情况,随着最近几年国企的日子相对好过,而越发凸现。从目前国企存在的问题和其使命看,需要继续积聚改革动能,推动改革深化。

这既要求国企改革思路的进一步明确,也要求国企具有寻找改革动力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会自动形成,而只能建立在真实的竞争环境中。这也就意味着,非特殊性行业国企需离开超国民待遇的襁褓,进入平等竞争的环境中。

数据标题文字1
厉以宁:中国不改革没有出路
厉以宁:中国不改革没有出路

中国必须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当前,改革更需要顶层设计,不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柳传志:希望改革反对暴力革命
柳传志:希望改革反对暴力革命

企业家和学者们形成共识,认为经济改革到了一定阶段,如果其他改革不配套,经济改革也难以继续推进。

吴敬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吴敬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吴敬琏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解决经济问题要靠市场化改革
解决经济问题要靠市场化改革

茅于轼指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要靠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充分行使资源配置的权利。

改革将激发新潜力
改革将激发新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余斌认为,凡是与市场经济相悖离的地方,都是应该优先改革的领域。

国企改革在十八大之后难以回避
国企改革在十八大之后难以回避

安邦研究团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改革,这都是十八大后中国难以回避的问题。

数据标题文字1

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 全民共享利润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应是关住大龙头,管住小水流。所谓关住大龙头,就是要从源头上控制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一些不正当竞争。分配好国企的已得利润,不断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是“管住小水流”这一环节的功课。

建立利益协商机制减少改革损失

任何改革都有其特定的受益方。新的改革措施如果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发力,容易强调一面而忽略其他,造成改革的受益方有可能在政策红利的长期累积下,成为新的利益群体。此时,社会又将希望寄托于再一次的重大改革或政策。这样的循环,其背后是整个社会福利的一次次损失。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在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财政公开 明确结构性减税时间表

大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推进预算监督和支出透明,给财政支出施加外界硬约束,特别是“三公经费”的削减还可以有所作为;在控制支出(支出即使不削减但至少不能增长过快)的基础上,将“结构性减税”转为整体减税,明确减税规模、减税路径和减税时间表。

让土地大蛋糕造富全体国民

城镇化如何成为造富全体国民的运动,而不是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和个别企业的造富运动?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土资源部在“省部合作”协议的框架内,正指导多地开展集体土地流转试点,为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化待遇”的改革目标积累经验。而一旦推广,中国历史上这场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必将带来很多的惊喜,也必然会伴随着许多的阵痛。

数据标题文字1
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再筑改革共识
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再筑改革共识

蔡霞认为,执政党要应对思潮多元化变化,就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执政党改革方向首先是整合多元社会的共识。

胡德平:改革突破从土地开始
胡德平:改革突破从土地开始

改革的突破口应自“土地”始。他警告,当今中国“得之于土地,如果失败了,也将失之于土地”。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转型突破点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转型突破点

马光远:收入分配改革的意义绝非为了短期刺激内需的救急需要,而是攸关经济转型和社会和谐之大局。

改革大方向是将权利赋予个人
改革大方向是将权利赋予个人

张维迎认为只有让每个人享受充分的自由,让企业家有信心,中国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十八大后的十八项改革
十八大后的十八项改革

刘胜军认为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数据标题文字1

制造业应告别粗放式发展

 目前,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都已步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制造巨擘们也面临困局。在经济界看来,中国企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前30年依靠人口红利、汇率优势和低成本优势,通过投资拉动、和外向经济拉动的粗放式发展已经走到周期拐点。

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著名经济学家沈明高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很多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因素,也有民营自身的管理问题,但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够完善。

实现实体和虚拟经济均衡发展

“综合各方面情况,外部需求萎缩影响程度加深、内需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从深层次看,政策和法律机制也还没有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位工信部官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调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使行业间的利润率相当,实现两经济体系的均衡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各国经济复兴的重要棋局。

数据标题文字1
温家宝:改革应该有紧迫感
温家宝:改革应该有紧迫感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李克强:坚持经济改革市场化趋向
李克强:坚持经济改革市场化趋向

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趋向。

人民日报:改革应不计毁誉
人民日报:改革应不计毁誉

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新华社:改革必须永不停滞
新华社:改革必须永不停滞

须臾懈怠,可能坐失良机;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为了我们的目标如期实现,改革必须永不停滞!

数据标题文字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内发展市场经济,对外积极扩大国际贸易,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等问题开始凸显。如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深入改革渐成共识。展望新十年,希望国家能抓住战略机遇期,冲破利益集团阻挠,进一步推进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科学调整和平衡经济结构,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真正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战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