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进程

最新消息

  • 全部
  • 相关新闻
  • 分析评论
专题内重要新闻

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相关专题

       今年上半年,国资委已先后召开11次会议研究讨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据媒体报道,国企改革最终方案有望在今年9月以后对外公布。

国企改革关键问题

      国企改革虽然热议,但对几个关键问题政府仍然没有给出明确说法。首先政府需要发布一个清楚的路线图,哪些行业可以混合,哪些不可以混和,股权比例的红线在哪里?其次,职业经理人持股能否放开、股权怎么定价?第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大棒始终悬在空中。   

      高层迄今尚未出台国企改制的顶层路线图:谁可改,谁不可改,谁可大改(国有股比例降到51%以下),谁可小改(坚守51%底线)。

      中国现有113 家央企,其中53家央企的行政级别是副部级,这53家央企的一把手(即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均是中组部序列的干部,53家之外的央企一把手的干部任免权在国资委.

       如此干部任免制度,加剧了国企的政企不分,而让国企从政治组织回归到经济组织的呼声也一直很高。

      且不论集团公司,即使是上市公司,不少国企的国有股比例都在70%以上,不少公司在开董事会之前先开党委会,小股东派驻的董事代表根本没有话语权。通过混合所有制来有效降低国有股比例,其实是一个改善国企公司治理的先决条件。   

      指望用少数能干的外部董事人才或是经理人倒逼央企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无异于拽着自己的头发往天上飞。

      新加坡模式一直为诸多中国高层所欣赏,中国的国资管理体制部分借鉴了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但新加坡国企的体量远不能与资产总额达30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央企相比,而且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没有中国央企独有的政治属性

      除了理论障碍,既得利益束缚是深化国企改革的更大障碍。董事人才和经理人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的瓶颈。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31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