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更易导致重复建设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 15:36 南方都市报 | ||||||||||
话题缘起 不久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着重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旨在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有人担心这一以放权为核心的投资体制改革可能影响当前宏观调控的效果。其实,投资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并行不悖,它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投资盲目扩张
□杨永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真正的市场主体必须具有投资决策权 《决定》的一个亮点,是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放权了。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认为把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会“乱”,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只能由政府审批。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实并没有支持这个看法。据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在1958年—2001年的43年里,我国投资项目的失误率接近投资总项目数的50%。“八五”期间,我国大中型以上项目的成功率只有58%,不成功率为42%。政府审批手续繁琐,耗费时间很长。投资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投产的产品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市场需求是迅速变化着的。不少投资项目,从策划投资到产品进入市场,可能要经过三五年甚至五六年,这期间,所投资的产品很可能从市场急需产品变为滞销产品,于是投资项目效益下降,甚至亏损,成为政府的负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解决政府审批时间过长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政府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审批。凡是进入竞争性领域的产品,没有必要由政府审批,可以由企业自主决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必要条件。 政府放权条件已经成熟 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的目的,说到底,就是对企业不放心:一担心投资行为不规范,二担心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这两个老问题讨论了数十年之久,至今仍有很大的分歧。 企业投资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就是科尔内所说的软预算约束。软预算约束是国有企业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公有产权的企业里,经营管理者并不是所有者,而是责权不是十分明确的代理人。国有企业里的管理者是经过若干层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这就使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不会受到资产损失的硬约束。而在非公制企业中,企业投资决策者有的是资产的所有者,有的是在资产所有者监督下进行管理的代理人,如果投资决策失误,损失的是他们自己的资产,这就有可能把投资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资产硬约束比行政机关的约束强有力得多。所以,不用担心非公制企业会出现软预算约束,会出现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由国家所有改变为国家独资或者国家控股、国家参股的企业,国家独资企业也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转换了经营机制。随着年薪制等一些新的管理制度的引入,不少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受到了一定的物质利益的约束,软预算约束有所克服,企业的投资决策逐步走向理性。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政府对企业投资放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复建设出现的“浪费”是引入竞争的必要代价 企业有了投资决策权后,从全社会来看,投资决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一个决策中心,发展到有多少个市场主体就有多少个投资决策者。这样,人们担心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多决策中心会不会出现重复建设?在他们看来,重复建设就是浪费资源。 我认为,多中心决策肯定会出现重复建设。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下的重复建设。由于信息收集的困难和高昂的成本,投资决策者在决策时不会对所需要的信息十分清楚,这个时候的投资决策可能有某种盲目性,某些领域的投资一哄而上,出现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对市场供求状态的作用可能有三种:第一,有可能缓和供不应求的状态;第二,有可能激化供过于求的状态;第三,可能对改变市场供求没有多大作用。对于第一种和第三种重复建设可能是无可责备的,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在现实中可能会经常遇到。比如近几年来轿车生产已经接近供求平衡的状态,可是还有投资者进入。计划经济时期遇到这种情况,政府就会动用审批的权力,不让新的投资者进入。可是,我们对市场供求态势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其实能够作出这种判断的只有企业。另一方面,如果不让新的投资者进入,实际上让已经进入这个产业的投资者取得了垄断权,而垄断是不利于生产进步的。只有让新的投资者进入,才能引入竞争,经过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推动生产的进步。那些被淘汰的企业都“浪费”了一定量的资源,但是这种“浪费”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国数十年的汽车生产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实生活中的不少重复建设并没有被淘汰掉,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仍然处于软预算约束状态下,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让隐藏在这些企业背后的政府退出,由市场力量把这些落后企业无情地清除掉,资源转移到先进的企业中去,才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系列报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