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金牌、办奥运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 15:14 《财经》杂志 | |||||||||||||
借2008年北京奥运之机,放弃精英体育方针,步入大众体育路线,推进体育领域市场化改革,才是顺时利民的理性选择 □ 胡舒立/文 8月是让中国人很兴奋的日子,奥运会上几乎是大喜过望地拿到了32块金牌,也接过了
炽热之中,也应当静下心来看看雅典。雅典奥运会当然是成功地落下了帷幕,但观察家普遍认为,这一次,雅典很可能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后惟一一次赔钱的奥运会主办方。在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预算之后,雅典人最后承认,他们花在奥运会上的费用已经超过120亿美元,不仅较之在1997年竞选奥运主办城市时的预算多七至八倍,而且比会前最充分的估计也翻了一番。因为奥运会的花费,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已经升至4.7%,而作为欧元区国家,它本应遵守小于3%的规定。 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曾经使蒙特利尔的纳税人用20多年的时间偿还负债。虽然雅典奥运会的最终财务结果还需要几个月才能公布,但希腊人早已有了亏损的心理准备。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出现了全新的模式而且带来3.55亿美元利润之后,主办奥运可兼收名利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雅典奥运会终于结束了“奥运财务神话”——奥运对主办者是商机,但商机也意味着风险,你可能赚,也可能赔,赔得很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但是考验作为主办者的政府处理商业机会的能力,也是在考验其执政能力。 当前,中国正沉浸在“后雅典时期”的金牌狂喜之中,对于未来北京奥运,想得更多的必是如何更成功更风光更体现“国家形象”。舆论虽然不乏对奥运商机的探讨,但多指商业企业之机;纵使虑及不久前北京因铺张浮华备受争议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最常见的说法是“节俭办奥运”。 我们认为,未来北京主办奥运,不仅必须把运动会本身办成功,而且应当有明确的财务利润目标。海内外许多分析都认为,中国是在美国之外,世界上惟一一个奥运广告具备广大母国市场的国家,在中国办奥运,其实意味着主办方具有巨大的盈利机会;纵使在奥运会之后,以中国的市场基础和经济发展势头,使奥运设施具备商业功能,不致成为纳税人被迫豢养的“白象”,也完全具备条件。商机如此昭然,商业模式成熟,我们应当明确,政府办奥运也一定要赚钱,前提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不仅办奥运应当有商业观念,参加奥运会,对待体育运动的金牌奖牌,也应当有市场精神。此次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排名第二,必然激起四年后保第二、争第一的雄心。但这种雄心壮志依靠一种什么样的体制来支撑呢?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体育领域虽经历改革,仍未最终走出苏式计划体制的框架,在奥运战略上执行的还是依靠财政拨款支持精英体育的奖牌方针。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发展则都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推进全民体育,进而成长起足以争金夺银的优秀运动员队伍。两个体育世界,实是两番天地。 中国搞体育的人和有关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也知道,市场化方向才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出路所在。但如果把金牌看得过重,把2008年在家门口争金牌看得更重,便有可能试图沿袭旧体制走“捷径”,从而拖延体育体制改革。其代价则可以在双重意义上进行财务计算:数十亿元资金用于培育少量体育健儿,产值可达上千亿元的体育产业难以成长。目前,中国用于培养明星运动员的财政预算并不透明,而国内外的估计从20亿到45亿元不等,都意味着一笔巨款。纳税人在支付这笔巨款后,所获回报至多是在电视机或体育馆(那又要买票)享受中国夺冠的欣喜,无从产生进一步于已于国都觉满足之经济效益,可谓不合理亦不合算。借2008年北京奥运之机,放弃精英体育方针,步入大众体育路线,推进体育领域市场化改革,才是顺时利民的理性选择。 中国人对自己同胞体育夺标的热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此次雅典奥运会的重要比赛都在北京时间深夜进行,而电视收视率竟然增加了40%,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事实。然而,看完体育比赛次日终究还要上班工作,看完拿奖牌升国旗之后还要面对13亿人口和黄土地。我们不能不想到中国的体育辉煌与经济现实的关系,重思“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共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在看待奥运金牌、谈论奥运主办城市时一样适用。从现在到北京奥运会的举行还有四年,如果不甘心等到四年以后再反思再起步,就要从现在做起。■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