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资本周远志:我国经济体量已是巨无霸 还能有6%以上的年增长是奇迹了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从一个很小的经济体量,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巨无霸,所以到这个时候就不要去追求速度了,这么大体量你还要维持7%、8%、10%的增长,也不科学。”——周远志
教育子女要讲普通话

  我们刚刚出国的时候,师哥师姐跟你讲的是什么呢?怎么留下来。你读什么专业可以留下来,读什么专业可以申请到绿卡。

  而到了香港之后,我们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像我的孩子在香港读书,他们都讲普通话的。在学校里讲英文没问题,如果回到家里面不讲普通话是不行的,是要受罚的。所以把他们带到内地来的时候,大家经常会感到很奇怪,哎,说这个小家伙不像是在境外啊或者香港生活长大的,说一口京味儿。

对改开最深印象:吃得好了

  【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没有父辈那么多的苦难故事,他们对于改革开放最早的认识可能都来自于家中的衣食住行。然而,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也和国家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小的时候其实你不知道改革开放是什么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概念是后来读书的时候慢慢学来的。那个时候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吃得好了。作为一个小孩子来讲,他最直接的体会就是(吃得好了)。因为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最怕吃高粱,因为它很硬,它不好咽。但是呢,很快这个高粱就没了,变成了米、面。从偶尔能煎一个鸡蛋到各种副食非常丰富。

改开重大成绩:树立民族自信

  等到我20岁左右,大学毕业以后,到了美国以后,在这十年的时间里面,其实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在同步。

  后来我从美国回到了香港,又到了内地,其实要说所有的这四十年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这十年。过去那些,包括刚才讲的,你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你感受到了蓬勃发展,但这十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一个自信,整个民族的一个文化自信,和一个对这种道路的自信的变化。

  我觉得就是从小长大这个历程中,因为你在无时无刻地都在感受这种国家的变化。我觉得根源就在这儿,因为当你从村里面到了乡里的时候,日子过得更好了。从乡里面再到县城的时候更好了。当你觉得已经很好的时候发现我们到了省城,再到北京,再走向世界,所以整个这个经历,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正好赶上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就是我们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我刚才讲说还要靠吃高粱米的时候,日子一天天变好了,所以说到根源这种自信,是整个社会变化给的。

  那么经过了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到了后十年的时候,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当我们与世界同步以后,这种自信又重新建立起来。

  而我觉得这种自信,在我看来,才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能说是唯一的重大成果,但是它确实是一个核心的一个重大的成绩,也是为我们未来的发展,能够打下一个非常非常坚实的一个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都是从海外学习经历中获得了自己日后事业发展的第一桶思想之金。】

在细分领域深挖创新

  我们在读书期间,那个时候我经常做一件什么事呢?当时我们住在斯坦福的校园里面,大学有一个技术转换中心,这个技术转换中心是很开放的,你只要去跟它联系,索取清单,然后针对某一项技术,你想见发明人,你只要说清楚原因,校方就负责给你引见,你可以跟发明人去聊,你就可以跟他聊应用,他只是出一个技术,那么在产业上怎么去使用?

  我们国家的工程师的体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两年我发现媒体也在讲,以前讲人口红利,这两年开始讲工程师红利,但那个时候,因为我身边的留学生,大部分是学理工的,所以你深深地感到,其实我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是非常强的,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上的竞争,能够创新,一个民族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因为搞基金,做这个行业,它不是简单地说我发现一个企业,我投资进去了,然后两三年之后,哎,它成功IPO了,那个其实并不是一个基金公司的使命。你还是要找到真正好的技术,找到一个创新点,然后最终能够为产业所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然我们国家在做,我们国家做得非常好,这些年,在很多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国家做了大量的投入,效果也非常非常明显,但是你不能大而全、小而全,这个社会的细分行业是非常非常多的,在细分领域去深挖创新,去把它产业化。而只有产业化以后,你的贡献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通过并购的方式走出去

  在汽车领域里面,比如说我们在针对智能驾驶,针对一些高端的零部件,针对车联网,我们在纵深布局。那么接下来会有什么呢?那就是横向并购。

  因为未来的大的趋势上来讲,我们可以举例说同一行业的上市公司的总量,它不会无限去增长的,不能说十年前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比如说有十家,现在比如说有五十家,说十年后是不是一定就有五百家呢?不是的。我相信不会发生。

  这里面会有一些冒尖的企业走出来。可能在智能驾驶领域,某一个企业就走得非常好,它跟资本结合,它慢慢实现了产业化以后,它就有能力去兼并其它的企业。把它体量做大。这个我觉得也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在汽车的细分领域里面。比如今天我们可能是成功地投资了一家车联网企业,那么在未来,把它资本化以后,做成了一个龙头,或者说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做成独角兽,有一天,那么它也会在它这个细分领域里面去通过并购的方式,取得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技术,甚至可以走出去。

  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企业是万能的,你未必可以开发出所有的产品,但你可以买过来,这就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特点。所有的股权投资基金,你必须要为产业服务,那服务的方式很多,我们从刚才就讲了,我从发现你创新的技术,到把你培育起来,到你产业化,到你资本化,再通过横向的这个并购重组,把你真正做大,做得很强。它是一个很完整的一个链条,那随着我们国家这个行业的发展,它也势必会沿着这个链条走下去。

  当然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一个特点,我们大,我们的经济体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很多的项目拿出去以后,是让人感到很惊讶的。别人的市场可能说,就以汽车为例,我们国家2018年乘用车的销售会超过3500万辆的,很多国家连3500万的人都没有。所以我们在某一个行业里面一旦发展起来的话,对整个全球这个行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那这就是其实让私募基金很骄傲的一件事情,你可以伴随这么大一个行业,伴随这么大一个市场去发展。

我们是巨无霸 7%增长不科学

  那么改革开放到了今天的话,我觉得在进一步的发展上,真的是需要进入到一个政策的一个稳定期。你看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说这个所谓的新常态,有的人讲,一说新常态,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要减速了?是不是要出问题了?其实在我们看来呢,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一个必然产物。因为你的体量足够大了,这是像一个人练习跑步一样,你第一天练,你跑一公里,哇,你感觉不错。你练了一个月以后,你跑了两公里了,你感觉你的提高是百分之百的,然后你就不停地高速去提高。等你能跑50公里的时候,你又经过一年的努力,你多跑了2.5公里的话,你觉得我才增长了5%,可是绝对值上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一个状态啊,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的经济体量从一个很小的一个体量,到现在变成一个巨无霸,所以到这个时候,本身就不要去追求速度了,这么大体量你还要维持7%、8%、10%的增长,也不科学的。

  那么现在到了40年这个节点上,就应该去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还是要去创新驱动。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决心是不会变的,四十年的成绩斐然,是会越来越好。只要维持一个政策的稳定性,一个有效的延续,同时在这个法治建设上去发力,对,在明晰和保护产权上去发力,那未来的十年会更好,一定会更好的。有了法治的保护,产权再明晰了,创新自然就有了,我们是搞投资的,人们有了创新的意识,有了创新的动力,你再加上资本的支持,这不就活循环了嘛。

将来股权投资会向专业化发展

  我觉得从一个大的方向上来讲,股权投资到了现在的话,跟产业的结合是越来越深的。那么也正因为此,它的发展历程也势必向一个真正的专业化和一些独特的方向去发展。现在慢慢你会发现,我这只基金或者我这个管理公司下面所有的基金,比如说我只投大健康,我只做教育,或者是我只做公用事业。

  那么我认为将来整个股权投资这个行业,它也会向一个纵深的一个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亲历改革》全集

  【第一集】吴敬琏回忆按劳分配之争: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事

  【第二集】杨伟民直面改革难题:为何难推进难落实?

  【第三集】白重恩忆94年税改:一次建章立制的改革

  【第四集】曹远征:中国银行业的“破产”自救之路

  【第五集】李扬:经济大国不等于金融大国 人民币国际化步调应放缓

  【第六集】陈东升:“92派”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第七集】黄益平:要稳汇率还是人民币国际化?

  【第八集】对话汪同三:我国第一个经济预测模型是如何向总理“要钱”的

  【第九集】易方达基金总裁刘晓艳:公募基金行业刚刚迎来发展的起点

  【第十集】宋晓梧解密新农合出台幕后:卫生部与财政部激烈争论

周远志
新意资本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总裁,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美国亚洲协会总裁会员。

栏目介绍

“亲历改革——中国经济50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与新浪财经的合作项目,旨在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采访对象包括吴敬琏、杨伟民、樊纲、吴晓灵等著名经济学家与企业家。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1998年6月在北京共同发起组成的非官方、公益性学术组织,由刘鹤、吴敬琏、杨伟民、周小川、易纲、楼继伟等50位财经界官员、著名经济学家组成。

出品方

制作团队

制片人:徐剑 邓庆旭

监制:李兀

组织策划:朱莉 杨春 李江洪

统筹:梁斌

视频编导:郑伟

摄像团队:郑伟 仇泽程 汪海涵 张成 王雨昕

后期编辑:郑伟 仇泽程 汪海涵 张成

采访编辑:刘丽丽

运营编辑:谢长杉

页面设计: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