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舒:BCG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

创新经验哪家强?原来看欧美,如今看中国。——廖天舒

  撰文|孙剑嵩

  1993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成为首家正式入驻中国内地市场的国际咨询机构。可以说BCG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快速开放与发展。

  同期,刚刚迈出北大校门的廖天舒很难会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她会成为BCG这家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历史上首位女掌门人,并带领着BCG为越来越多的在华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

  如果把经济环境和市场比作一个人,公司和产业就是人体中的一个个细胞和一条条血管,而咨询行业就是医生,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为BCG这位“专业医生”的“大脑”,廖天舒对于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的理解: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决定。但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主动力将从投资和出口逐步转变为消费。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言时曾说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座开放的大门不仅仅是让外资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机会和潜力,更是让越来越多优质的中国企业有机会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深耕中国市场20余年的BCG对此深有感触,廖天舒表示:“20年前,BCG服务的大多数客户,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再看今天,有多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是来自中国的公司。”

  BCG每两年会出版一份《全球挑战者报告》,汇总历年报告后可以明显发现在全球成功出海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的占比逐年提高。其中一部分企业已经摆脱“挑战者”的位置,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廖天舒认为:“随着未来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不断增加,中国企业还有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空间。而BCG也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由外转内 消费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新浪财经:BCG从1993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至今,可以说是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间段。你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呢?

  廖天舒:过去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了一个相较合理的位置,发挥出了外资的资本、我们的人力成本以及组织效率上的优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端还有出口等方面,这些都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

  近几年来,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到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在经历转型。在需求端,从投资与出口的拉动,进一步地进入到消费的拉动。这几年我们也都看到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活跃,有一个非常稳健且健康的发展,消费增速也相当不错,去年消费对我们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差不多75%。

  在供给端,我们人口的红利,尤其是人力成本的红利,到现在为止已经基本上在消失,我们正不断地向创新与效率提升的方向进行转型。这也是我们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跑道还很长,空间很大,更重要的是这个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我们要集中全力,才能够打好这场攻坚战。

工业数字化拥有巨大潜力

  新浪财经:BCG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哪些行业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你如何看待近些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廖天舒:如果看一下全球现在前十家市值最高的企业,十年前排名前十的名单里面当然有很多美国的公司,也有欧洲的公司,还有几家中国的公司。其中科技公司的占比仍较小,只有少数是科技公司。短短十年之后,如果我们看一下去年的名单,前十家里面只有中美两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科技公司。所以,可以看到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已经是非常凸显的了。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与美国共同引领互联网数字化的变革。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在2C端,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蓬勃,近几年数字化互联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基本上颠覆了我们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在“衣”,网上有很多时尚的原住民。在“食”,不管是美团,还是饿了么,甚至是瑞幸咖啡,给我们的餐饮消费方式带来了一些颠覆性变革。在“住”,智能家居的渗透率也是非常高的。在“行”,滴滴一天的订单可能比uber全球的订单还要大。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如说智慧零售,中国在线上、线下的融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2B端,即在工业互联网上,中国还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仍落后于像美国、德国这样先进的国家。

  今年年初,我们与阿里和百度联合出版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2.0》报告,对这一点进行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在智能互联、信息整合、数据决策以及人机协作等方面,中国与美国、德国等这些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们今后几年内大有作为、大有发展的一个空间。

迈向国际市场 中企仍有提升空间

  新浪财经:作为外企,并与各行各业公司均有合作的公司,你认为中国如今的营商环境如何,外资公司的生存环境如何?

  实际上,BCG是首个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资咨询公司,20年前我们服务的客户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可今天呢,我们有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是来自中国企业。中国市场跟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确实是在不断地提升,特别是过去的一年里,《外商投资法》正式出台,负面清单也在不断地缩减,并且在金融、汽车等领域公开了一些关键的开放举措。我们对中国进一步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

  我们自己内部建立了一个BCG亨德森智库(BHI),目前坐落在纽约办公室,同时也在考虑在中国设立BHI分中心,把我们中国一些先进的东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带到世界的商业市场上,这些都代表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我们所做的一个承诺。

  新浪财经: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企出海寻找机会,你认为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机遇和威胁呢?

  我觉得中国企业出海是必然的选择。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的商业市场上竞争,以及希望在世界的商业战场上能够起到领导的作用,这是非常必然的一件事情。

  BCG每两年会出版一份《全球挑战者》报告。这个报告主要聚焦于所有新兴市场(当然不只包括中国)上,有哪些企业成功出海,在世界商业舞台上崭露头角,而且得到了非常快速且成功的发展。在这张“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且非常值得提出的是,中国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是挑战者企业,而是在其所处的领域里面,已经达到了全球市场的领导者或者引领者的位置。但是,中国企业的出海也就是近十年来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之中还有很多地方仍需要我们学习和提高,在世界商场上竞争遵循的还是最根本的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则。在“出海”的过程之中,通过与客户的合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不管是通过自己走出去还是通过并购和收购的方式,我们是否拥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是否了解在哪些点上能够真正地创造价值,尤其是在海外并购,是否能够真正地做到很好的融合、整合,是否能够实现这些价值创造;第二,应该如何管控这些风险,在治理结构上如何跟国际进行接轨,如何履行我们企业的责任,真正做好世界公民。在这些话题上,中国企业仍有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空间。

创新经验如今看中国

  新浪财经: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市场有何区别呢?你认为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有多大的差距?美国又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廖天舒:中国市场不仅需求巨大,而且新的技术创新也能够得到非常快速的落地和实践,特别是在数字科学、移动支付、智慧出行等新兴行业,过去我们学习先进的经验要看欧美市场,现在要看创新,你就到中国来。所以,跨国公司也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在《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企业的发展非常飞速。在2007年榜单中,中国企业只有22家;十年之后,即2018年,有120家中国企业跻身这个500强榜单,跟美国相比,相差也是寥寥无几。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事。但是细看这个名单,我们也可以在行业结构上隐隐地看到中国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大而不强的影子。如果看我们上榜名单所在的行业布局,大多数还是在能源、房地产、商贸、金融等领域的企业。美国可能在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前,其结构跟我们今天的结构较为类似,但是今天其上榜企业更多的则是集中在科技、生命健康、消费、娱乐等领域。虽然《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只是一个缩影,但在这个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过去十至二十年间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在飞速地提升。但是在结构和质量上,我们仍有很多继续提升的空间。在内部能力、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关键能力上,中国企业在继续往前推进、向上提升的过程中仍有一个很长的跑道。

  新浪财经:未来十年内你更看好哪些行业呢?

  未来十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企业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结束。回归本源、回归价值,这是未来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主题,每个行业都蕴藏着丰富的机会,未来比拼的是谁更能精耕细作、降本增效、风险防控能力更强,谁就能够脱颖而出。所以,企业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行业,只要能掌握这个新的竞争逻辑和能力,就拥有快速发展和致胜的空间。

人物简介
廖天舒
BCG大中华区主席;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

拥有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商法学士学位。于1995年加入BCG大中华区,在咨询领域拥有近二十年的丰富经验。2013年5月,她成为新一任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即BCG大中华区历史上首位女掌门人。同时,这也是BCG首次将大中华地区的封印交给中国籍合伙人掌管。

栏目介绍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最直观的见证者。他们对实现梦想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是国家70载文明进程的生动注脚。新浪财经、新浪科技共同推出“追梦人”专题,各行各业的精英企业家在这里分享与国家同行的故事。

制作团队

统筹:李思阳

撰稿:孙剑嵩 王茜 刘洋 梁超 刘丽丽 张军

编导:郑伟 仇泽程

设计:段瑞娟 武改翠

开发:吴晗 刘丽侠

出品方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