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宾:中国能否成长出国际顶级的投资银行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8:48 新浪财经 |
张庭宾,新浪专栏作者,1970年6月生,安徽灵璧人。199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工人日报》驻安徽、《南方周末》驻上海记者。2001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时加盟,先后领衔创办了管理、财富、商业和商业评论版块,历任评论管理部主任、商业管理财富部主任,编委等职。2004年10月至今,任《第一财经日报》财经新闻中心编委。 10月10-10月14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张庭宾。----编者按 中国能否成长出国际顶级的投资银行 10月12日 星期三 文/张庭宾 中秋时分,中金10年庆成为中国金融界的一大盛事。 10年前,中金衔玉而诞,肩负着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化顶级投资银行的使命,这个“父爱下的投行寡头”,此后几乎垄断了中国投资银行界所有的高端项目,但有媒体如今评价:“中金终究还是一个本土的投资银行”。 按照跨国公司的一般定义,其本土以外市场的收入至少要占其总收入的1/3,而中金现在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公司上市或国内金融市场。因此中金并不冤枉。 当然,指望一个10岁的孤傲少年挑战往往百年功力的国际投行,那是不公平的。但中金的存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国能否成长出国际顶级的投资银行? 我对此的看法是,机会是有的,因为对国际金融市场而言,最重要的是变化的发端,由于一件不可侧的事件而引起金融市场一系列的瞬间连动,财富进而迅速再分配。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因新兴加转轨的不透明,中国的这种不可测的变化发端最多,因而最了解中国的人,一旦掌握了国际成熟的信息集纳和投资工具,是最有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尽管这至少需要未来10—20年的时间。 眼下更现实的问题是,中国金融企业如何在国际金融巨头的竞争中活下来?我不太乐观,国内金融企业很可能会重蹈很多制造行业的覆辙,即使它们有可能一度为本土企业扬眉吐气。 国产手机行业就是先驱,或者说是先烈。2001年1月初,曾撰文《国产手机:夸父追日的悲剧》,其后,国产手机似乎一度摆脱了我的预言,以TCL的“宝石手机”为代表一度风光无限,令国际品牌退避三舍,但2005年,它们还是集体陷入巨额亏损,被打回原形。 当时之所以悲观,是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集中全球的优势兵力,不计时间,不计成本,击毁中国本土的对手。2001年5月,我曾撰写评论《宝洁纪元正不可抗拒地到来》,预测宝洁控制中国民用洗涤剂业的未来,当时有人嗤之以鼻——这种洗发液有多少技术含量。现在请他看看大中城市每家每户的卫生间,就会无话可说了。 对这种由不太公平竞争已经或正在形成的垄断,直到今天,市场管理者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国内金融业基本上会成为制造业的翻版。尽管目前有类似25%、49%的参股上线,以及不得成立独资企业的限制,但这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拖延时间,很难改变实质进程。当然,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由少到多引进外资的策略,从整体上相当有助于消化不良资产,消解金融风险。但它的背面,是不利于本土民间金融组织的成长。 金融业比制造业更不利的是,制造业大多是民营企业,而金融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其竞争的勇气和执著无法比照制造业。 希望要从民营金融企业中找,但像德隆这样的民营很难带来希望。在德隆倒塌两年多以前,我曾撰文《中国强庄的前途和命运》,指出了德隆崩盘的命运,并点出其导火索是银行逼债。德隆之败原因众多,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它的原罪问题没有解决好,在浮出水面后,仍习惯用灰的或黑的办法去解决白的问题,而白的问题(比如商业模式,商业利润)只能用白的对策去解决。 寻找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像温州炒房团的民间巨额资金潮流中,相信它们在未来会由分散而日见紧密,会演化出新生代的民间投资机构;二是从国际投行中出走,自我创业的微小本土金融公司。比如28岁成为摩根士丹利北京首席代表,却毅然辞职,自创投资公司的汪潮涌;又如最近辞去霸菱中国区总裁,自立门户的徐新等。 这两者间,我更看好后者。根据制造业的经验,最终能够成就自有国际品牌的只有两个道路:一个是华为、中兴通讯路径,但这要求国家产业对民营优先开放,对外商投资进行限制,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保护期,坦率地说,这个条件现在是不可能复制的;另一条道路是网易、百度式的道路,从一开始就与最先进技术,国际资本市场直接对接,以急速竞争的方式急速发展。汪潮涌和徐新的道路很类似后者。 过去10年,中金未能给我们带来足够惊喜,10年之后,希望“汪潮涌”们不会令我们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