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2004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 正文
 

成思危林毅夫谈宏观经济发展和展望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7:01 新浪财经

  

成思危林毅夫谈宏观经济发展和展望实录

  2004年12月16日至2005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新浪网、经济观察报在北京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图为:(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右)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作客新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视频:成思危林毅夫谈宏观经济发展和展望(1)(2)(3)(4)(5)(6)(7)(闭幕式)

    2004年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于12月16日正式登场,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新浪网、《经济观察报》发起举办,论坛汇集众多著名经济专家学者。在岁末年初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话题进行对话式的讨论,评论过去一年的热点,展望未来一年的趋势。

    第十场实录(1月9日 主持人:经济观察报记者 文钊)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是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第十场讨论,也是最后一场,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发展与展望。这场论坛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欢迎感兴趣的网友在网上给我们提出问题。我是这场论坛的主持人文钊。

  主持人:既然是对中国经济的展望,我们请两位嘉宾给总结一下刚刚过去的2004年,对今后最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是什么问题?先请成思危委员长做一个介绍。

  成思危:关于200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总体上来说最大的一个事情就是宏观调控。从2002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即使2003年出现的“非典”,也没有影响整个经济的上升势头,但是到2004年确实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造成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所以中央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到现在为止,总体上讲,经济是比较平稳的发展。这就是我的总体评价。

  林毅夫:我也非常同意刚才成副委员长所讲的,宏观调控是我们2004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它基本上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些特性。第一点,我们各个地方的企业,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的积极性,这是我们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非常宝贵的力量。

成思危林毅夫谈宏观经济发展和展望实录

2004年12月16日至2005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新浪网、经济观察报在北京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图为论坛闭幕式:北京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左1);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左2);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右2);新浪CEO兼总裁汪延(右1)。(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第二点,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如何对这种积极性进行引导也需要比较好的体制。像刚才成副委员长所讲的,在去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地方局部性的投资过热,这跟我们经济体制不完善、银行体制不完善、金融体制不完善都有相当大的联系。在这种状况下,就可能会出现所谓的过犹不及,因为银行的贷款明显增加比较多,但很多可能并没有仔细的考核该项目的合理性。所以,对于一些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完善的。

  第三点,我们现在的经济体系是越来越复杂,改革初期,甚至到九十年代初,通常只要针对瓶颈来改革,对这些瓶颈放松,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行了。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还不完善,但是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状况之下,有一些政策性的变动看起来很小,但它产生的副作用可能非常大。比如2003年出现贷款增长过多,相当大一部分是与改变银行的考核指标有关的,银行的考核指标从降低呆坏帐的绝对量、贷款终身责任制变成了降低呆坏帐的比例,也就是所谓的“做大分母”,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所以,宏观经济的管理需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真正加强执政能力,必须加强理论性的研究和对全局的把握,并提高评估能力,否则可能出现某些方面的变动,从直接效果看是好的,但是副作用是很坏的。

  第四点,我们经济学界、理论界有必要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简单地搬用国外的理论,可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能制造问题。比如,这次宏观调控当中到底是用利率手段还是加强政府的管理,或者其他的方式,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理论来评论,而必须针对我们的实际状况做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才能够真正具有指导意义。这是我针对去年出现局部性的投资过热,以及我们才采取的宏观调控的一些体会。

  成思危:关于宏观调控问题,我做过一点研究。我觉得2004年中国的经济还不能说是过热,因为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在9%左右还是比较正常的,但问题在于投资增长过快,出现了所谓投资过热的情况。而投资增长过快,造成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在降低。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个指标叫弹性系数,即投入增长1%,能够拉动GDP增长多少。从我们国家历史情况来看,最高的时候是1.3,但是2003年的时候已经降到了0.3左右。

  第二个指标叫转化率,即第一年投入一块钱,第二年有多少钱能够转变成GDP,当然肯定不能全部转变,但是如果转变太少就说明投资效率有问题。我们历史上最高的时候是0.5,但是2003年降低到了0.22,即投入1块钱第二年只有0.22元转变成GDP。

  第三个指标是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我们历史上一般都是在1/3左右,但是从2002年开始这个比重一直在往上涨,超过了40%,2003年达到44%。

  第四个是综合要素,即科技、管理、教育等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在历史上,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在50%以上,我们国家的也占到了20%到30%。但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造成了“挤出效应”,使我们的综合要素贡献率在2003年的时候下降了百分之十几。

  那么这四个因素都说明了投资增长过快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效果和效率都在降低,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还引发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刚才讲的是2003年的情况。

  进入2004年以来,这种情况更进一步发展,就造成了全面的紧张。我们国家的GDP只占世界的4%,可是我们的石油消耗量占世界的20%,钢铁消耗量占世界的20%,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40%,运输更是全面紧张,可以说只能尽最紧急的运,春节前后运人,春节过后运煤。很多省份还出现了“电荒”,例如杭州的居民夏天只能在防空洞里避暑,因为没有办法开空调。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及时进行宏观调控,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

  客观地看,投资增长加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增长,投资肯定要增长;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现在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工业都是投资密集的工业,所以也会造成投资的增长。第三个原因是2003年各地方政府换届完以后,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比较高,或者说希望能够尽快看到政绩,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再加上有一些地方决策上存在着问题,造成了重复的低水平投资。最后是由于某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也造成了投资的浪费。

  所以总体看来,投资增长快,使经济效益有所降低。所以这个问题就使中央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宏观调控。这想补充说明这一点。

  主持人:从去年年底来看,宏观调控应该说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投资水平也恢复到了接近合理的水平。但是从刚才两位分析的这几个原因来看,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另外像油、电、煤、运的瓶颈今年也还是存在的,因此很多人担心如果我们宏观调控的力度稍微放松一下,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反弹。投资反弹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如果投资反弹是否会引起紧缩政策的出台?

  林毅夫: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投资会不会出现反弹,相当大的程度取决于银行的微观行为。从2003年和2004年年初的情形看,投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银行贷款,银行在给贷款时,一个起码的要求是各种项目有一定的自有资金比例。第二是银行应该判断投资项目将来的市场前景如何,现在市场状况如何,整个市场同样一个项目的投资状况如何,以及国内国外的需求状况如何。全面评估以后,如果觉得这个项目合理,觉得这个项目有能力返还本金和支付利息,银行才能把钱借出去。可是从2003年和2004年初的状况看,银行对资有资金比例的要求基本上是放松了,银行对项目合理性的审查基本是放松了。为什么放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的考核指标从降低呆坏帐的绝对量、贷款终身责任制变成降低呆坏帐的比例,产生了作大分母的冲动。如果银行微观行为不改善,而经济中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企业中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都很高,这种状况下,如果政策调控放松一点,企业大量跟银行借钱,而银行不进行很仔细的考核,银行贷款就会增加很多,2003年年初的指标是15%,年末的时候增长到了21%,多发了1万亿左右的贷款。这种情况下投资会不会反弹,相当大的程度决定于银行的微观行为是否改善。如果银行微观行为改善,我们中央政府就能够用正常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而不会出现政府“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的情形。

  成思危:我觉得反弹的可能性是有的,关键是要看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我认为,宏观调控首先要控制投资增长,尤其是控制新开通项目的增长,因为新开通项目存在的问题,第一是所需的资金量大,第二是必须要等项目建成、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才能够收回投资。所以新开通项目开始是净投入,新开通项目过多就必然造成问题。

  从宏观调控来看,主要是控制了两个闸门,一是土地,二是银行资金的供应。从土地来看,由于开发区热等各方面原因,占用农田很多,既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也确实造成了投资过热,因为他有了地就要建项目。所以土地闸门现在应该说把得比较紧了。

  关于银行贷款这个闸门,刚才林教授说了现象,我想说一说原因。银行贷款在为什么在2003、2004年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实际利率水平过低。因为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假如利率是2%,而通货膨胀率也是2%,那么实际利率就是0,所以贷款的成本很低,人们就愿意多贷款,甚至有些人本来有资产,本来可以把资产变现再去投资,他却把资产放在那儿去贷款,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就是这样做的,这就造成了贷款的大量增长。

  所以关于货币这个闸门,不但要控制货币贷款的供应量,还要控制资金的使用成本。如果资金的使用成本控制好了,同样也能够起到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我的看法,投资增长是必要的,因为经济的增长就是要靠投资、消费、外贸三个因素来拉动,但是要适度,宏观调控就是要掌握好这个度。

  林毅夫:对这个问题,我想也许可以进行讨论,到底2003年和200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增长那么快,到底是由于总量控制的问题,还是由于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所谓价格不合理,就是利率太低。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相互补充的看法。

  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看这一轮投资增长比较快的这些领域,比如房地产、汽车建材等,对投资者来讲,他的预期回报率通常是非常高的,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面这些价格涨得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两个原因可能造成利率对它不是很敏感,第一个原因是他的预期回报率通常很高,这些民营企业只要争取时间,在半年内、一年内把项目建成,投资回报率就高达50%,甚至100%,这样的话,让他多付一点利息,比如现在是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让他付10%或者20%的利率,只要他能拿到钱他都愿意。

  第二,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非常小。从各种指标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在投资的时候,远远低于我们国家要求的这些项目自有资金的比例。比如铁本的情形,有许多人对铁本很同情,觉得他是很好的企业家,兢兢业业的干,但是你看他自有资金的比例有多少,我们且不说他这个项目计划建成一百亿,现在他已经建成了30亿,但自有资金才2亿,自有资金的比例少于10%。这种情况下,通常只要能借到钱他就愿意借,因为他投下去以后,如果这个项目不赚钱,亏了基本上是银行的;如果赚钱,赚了是他自己的。所以我觉得2003年跟2004年初投资增长这么快,可能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银行的微观行为。

  同时我认为,真实利率低也许是果而不是因,为什么?就是说我们从1997、1998年几次降低利率以后,名义利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在名义地率固定的状况下,如果银行贷款多了,建材的价格就上涨,房地产的价格也上涨,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看起来就是名义利率降低,但这是贷款先放,然后才导致价格上涨,才导致名义利率降低。这里面会有一个自加强的作用,因为价格上涨,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建材价格上涨、汽车价格上涨,就更刺激了民营经济或者其他经济的投资。看到这个地方利润这么高,他就要投资,要投资他就向银行借钱,可是借钱的时候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资金的成本?可能预期的汇报考虑地更多。对资金成本的考虑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相对小一点。这种状况下,我个人认为,2003年和2004年初的投资过热的原因,银行微观行为的变动是主要的。

  但如果银行微观行为能合理化,我觉得成副委员长讲的利率政策就变得很重要了。比如在美国,或者是在其他发达国家,为什么宏观当局,货币当局能够用调整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最主要是因为银行有一只看得见的手。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基本道理,银行贷款绝对不能只用利率来均衡,否则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投机性越强、风险越高的项目,预期回报也越高,愿意付的利息也越高。相比而言,那些风险小的较稳妥的项目的预期回报并没有那么高。如果完全用利率平衡贷款的供给和需求,整个贷款就会被投机性很强、风险很大的项目拿走。但是我们知道银行先天不能承担太大的风险,银行赚的是利息,亏的是本钱,利息顶多也就是3%、5%的样子,但亏本是100%的亏。所以银行不能承担太大的风险。

  这样看来,银行的贷款利率,实际上一定是低于市场的所谓均衡利率。在此状况之下,就给银行一个权利,用看得见的手来选择项目,也就是说把所有向银行申请的贷款项目做一个排队,这个排队不能根据他愿意付的价格指标,而应该根据很多非价格指标,自有资金的比例、项目的好坏、市场需求状况、同期这个项目国际国内投资的状况来做判断,然后再决定哪些项目给贷款,哪些项目不给贷款。

  做了这样一个排队以后,货币当局就会说现在经济是比较热的,就把利率提高,很多原来能借到钱的项目就借不到钱;如果现在经济比较冷,就把利率降低,原来借不到钱的项目现在就能借到钱。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标准的银行微观行为,这样才能让宏观当局、货币当局靠调整利率的高低来调控宏观经济,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这个作用不能说没有,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在总量控制上面的原因。

  成思危:银行资金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贷款的量,二是控制贷款的成本,也就是利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贷款的种类也有两种,一种是长期贷款,这是作为基本建设的投资;一种是短期贷款,一般以一年为限,一年以下是短期,是用作流动资金,这两种贷款的用处是不一样的。

  作为基本建设的资金投资,由于项目贷款从投入到产出有一段时间,所以这段时期内有一定风险,考虑资金的成本就更重要。如果说是短期投资的话,只要回报大于利率他就不会太考虑利率。投资过热最大的威胁,就是把短期的资金用于长期的投资,一旦收不回来,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控制这两个方面。

  [1]  [2]  [3]  [4]  [下一页]

   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闭幕式实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展望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