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论坛:“笼中虎”变成了唐僧肉

2001年07月13日 13:35  中国经济时报 

  于祖尧

  经济学有条定理:投资=储蓄。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函数关系表示投资随储蓄增长而上升。储蓄是投资的源泉。所以,要增加投资,就应当鼓励居民储蓄,提高储蓄率。高储蓄率是投资需求旺盛的必要前提。对于资金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储蓄,提高投资率,尤其重要。但是,有了钱之后还必须用好钱,提高投资效率,少花钱多办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国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当今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率。这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因而是我国的一大经济优势。但是,如何用好这笔巨额资金,把高储蓄率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却始终是我们没能解决的一大难题。

  过去学人告诫当局:“居民储蓄是‘笼中虎’”。这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把居民储蓄放出去,如果使用不当,管不住,收不回,它是会变成猛虎咬人的。这并不是唬人的戏言。一旦银行发生支付危机,储户们是不会慷慨解囊相助的。相反,他们会纷纷提取存款,以致酿成挤兑风潮,冲击金融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所以,银行必须谨慎操作,防止和化解经营风险。“笼中虎”并不是哪位学者杜撰的故事。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屡见不鲜。在我国也有先例。人们还记得1988年价格改革出台前夕,一些地区的储户担心自己利益受损,引发了挤兑、抢购风潮,政府不得不推迟价格改革。

  可是现在有些人却好了疮疤忘了疼,居民储蓄在他们的眼中成了“唐僧肉”、盘中餐,谁都想啃一口,咬一块。请看:

  ——企业改制后,争先恐后上市,甚至那些负债累累、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企业,也都乔装打扮,精心包装。目的干什么?上市圈钱!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从储蓄中挖钱。钱到手之后怎么办?对不起,主权在我,或用于还债,或用于分发拖欠的员工工资,或购置高档轿车,或放贷吃利息,至于当初对股民的承诺和股民的利益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

  ——开放证券市场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有之意。但是,现在主板市场仍处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态,有人却迫不及待地激呼:“赶快开设二板市场!”为什么?为中小高科技企业开辟一条退出通道和融资渠道。这个堂而皇之的论据无可指责,有美国的纳斯达克[微博]股市为证。但是,如果揭开面纱看看真实的动机,恐怕万变不离其宗——圈钱!挖那6万亿元储蓄的金矿。至于开设二板市场后,要不要保护小股民的利益,如何保护他们的利益,对不起,那与我们无关。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国债以弥补赤字,增加投资需求,这3年已收到成效。现在有人主张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他们忘记了欠帐是要还的,赖帐或拖欠是会毁坏国家的信誉的。银行购买国债,花的是老百姓的储蓄。银行不过是负债的过路财神。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这是确保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赤字虽不可怕,但如果长期推行赤字财政,如果不加节制地发行国债,后患无穷。

  ——企业经营管理无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应依法破产。破产的损失谁承担?政府财政补一块,银行背一块,如果是股份制企业股东还要认一块。这三块最终都是要加到老百姓肩上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财政靠纳税人,银行靠储户。这几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刮起了一股破产风,不少企业玩弄假破产真逃债的把戏,把破产当作免除银行债务的捷径,在宣布破产之后改头换面重新登记注册,继续惨淡经营。破产企业虽然把银行债务一笔勾销了,然而银行却不能把这笔亏损转嫁到百姓身上。储户在提取存款时,不仅本金一分钱不能少,银行还得支付利息。

  ——债转股,这是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可行途径。但是,这项措施刚一出台,有不少企业把它当作最后一顿“免费午餐”,想乘机逃债,甚至地方政府出面保驾。但是,企业把银行债务转给资产经营公司只是改变了债务人的身份,真正实现债转股还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

  总之,居民储蓄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必须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储蓄的效益和安全性是密不可分的。安全是效益的保障和前提。没有安全性,就不可能有效益。我们决不可把储蓄当作任人宰食的“唐僧肉”,否则,它真的会冲出“铁笼”咬人的。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