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透视:果断“入市”平稳“淡出”

2001年07月11日 08:23  人民网 

  ———访香港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主席杨铁

  本报记者王尧 吴长生 陈少波

  外汇基金投资管理是项很专业的工作。因此见杨铁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就把我们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给我们上上启蒙课。”没想到杨先生却连连摆手说:“其实我也是什么都不懂。”初次见面的拘谨顿然消逝。

  看似“反常”实正常

  今年4月中旬,即将转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宣布,由于杨铁先生所领导的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所做的努力,到4月11日止,港府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动用的外汇基金已经全数回笼了,他可以一身轻松地走马上任新的岗位。

  果断“入市”之后,在短短32个月里,港府又从容淡出,这期间的风风雨雨,身为外汇基金投资公司主席的杨铁先生仍记忆犹新。他用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侃侃而谈:“说是果断‘入市’,其实做这个决定时经过了很多的心理斗争。你们也知道,在香港的自由经济体制下,政府一贯奉行的是‘无所为’的理念。但我有不同看法,就是当香港的自由经济受到强大的外来力量突然冲击时,政府如果仍然听之任之,整个体制就有可能溃不成军。因为香港的经济规模实在太小,没法与美国相比。许多看似反常的行为,实际是特殊形势下的正常举动。但是对财政司当时做出救市的决定,学术界和舆论界可以说是群起而攻之,因为完全违背了传统理念;后来实际结果出来了,骂声也就低下去了。”

  所谓“入市”,指的是1998年8月,国际金融“大鳄”动用万亿美元狂袭香港,企图冲击联系汇率及香港股市的危机关头,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中的1180亿港元购买了大量本港优质股票,从而稳住了港股恒生指数,令金融“大鳄”打压股市坐收期指渔利的计划铩羽而归。在当时的情况下,该不该“入市”,“入市”的巨款能否完璧归赵?曾令曾荫权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救市行动初战告捷后,财政司立即注册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入市”行动中购入的股票。1998年11月由土地基金并入外汇基金的香港股票组合也交由投资公司管理。而这个“应运而生”的投资公司,就由曾经是香港大法官的杨铁担任董事会主席。

  从容“退出”费思量

  “您是采用哪些高超手段使1180亿港元在短短32个月后完璧归赵,而且还‘赚’回1100多亿港元的?”杨先生的回答,实际是一种对误解的澄清。他说:“我们这个公司不具体负责买卖股票。我们担负为财政司的决策提供意见的任务,相当于一个咨询公司。决策权在财政司,但我们的意见是很有分量的。如果他们不听而出了问题,可是没法交代的。当然,仅靠公司这25个人是不行的。我们的财务顾问是高盛、霸菱、摩根大通这3家国际知名的财务公司。他们负责向我们提供最稳妥可行的建议。我们虽然不全是金融专家,但全是各方面的一流人物,会从全局高度、整体角度衡量这些建议的价值,决定是否向财政司提出。”

  是否可以说外汇基金公司最主要的任务是协助政府“出市”呢?“也可以这么说。”杨先生进一步解释:“救市一获得成功,财政司就立即考虑如何‘出市’的问题,因为‘入市’毕竟是极其特殊的行为。政府应当把手上持有的股票还回市场去,但必须兼顾两个原则:一是保证陆续还到市民手中去;二是不能引起市场大的震荡。”

  是不是要“平稳淡出”?“对,对,就是要平稳地淡出。为此,我们研究了各种方式,对许多不同模式做了比较,但都是弊多利少,”杨先生略略停顿后接着说:“1999年6月,我们终于认定一种紧贴恒生指数表现的单位信托基金是实施出售计划最适当的方法。所谓单位信托基金,是机构通过发售单位来吸纳个别投资者的款项,将资金汇集后交给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投资,组成一种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我们推出的单位信托基金被定名为‘盈富基金’,美国道富环球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被委任为盈富基金的经理人。”

  “角色”转换靠“盈富”

  1999年10月11日,盈富基金开始市场推广活动,11月25日开始公开发售,受到香港零售和机构投资者以及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机构投资者的热烈回应。忆及当时的情况,杨先生开心地笑了:“我们原计划发行100亿港元,由于市场看好,最终的发行量达到333亿港元。每个基金单位定价为12.88港元。”

  1999年11月12日,盈富基金在联交所挂牌买卖,交投十分活跃。盈富基金首次发售所得被用作向外汇基金购买股票。而后,通过持续发售机制(定期发售,每季约120亿港元)继续出售股份,使政府因投资者的需求而被动、连续地向盈富基金售出更多股票。到2001年4月11日,外汇基金通过盈富基金共收回1190亿港元,与财政司当年动用的外汇基金数目大体相若。而由于股票增值,目前,外汇基金仍然管理着价值1100多亿港元的股票。

  杨先生拍拍手,做了个洗手动作后轻松地说:“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通过持续发售机制将该出手的股票全部售出,我们这些人也就功德圆满了。”换个说法,也就是1998年8月香港政府为救市而“入市”购进的许多香港企业的股票,通过盈富基金,间接而平稳地转到了香港市民手上。

  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是不是真的就要关门大吉了呢?当然不是,根据金管局的规定,外汇基金的投资基准为20%资产用作长期股票投资。外汇基金5%的资产用于投资香港的股票市场。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则通过外聘基金经理,管理香港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这也正是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亡羊补牢”推进金融改革的一项内容。

  杨先生在轻松的问答中,介绍了香港回归后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介绍了一个成绩卓著的机构。从果断“入市”到平稳“淡出”,特区政府施政管治、处置紧急情况的能力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而为港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的,正是杨铁这种自称“什么都不懂”的专家群和他们身后形形色色的国际知名咨询机构。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