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中国公司如何跨国投资?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走出国界后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政治与法律环境,而且往往是不同的文化。这个话题涉及到的问题太多,我们不妨讨论其中关于安全与成本的两个问题。

    确保海外投资安全

  这里讲的“投资安全”更多指的是财产权会不会被剥夺、被直接或间接地侵蚀,而不是通常所指的“行业风险”、“市场供求风险”等较客观的经济和商业风险。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着种种风险,海外扩张的“成本”到目前似乎还不是第一、甚至也不是第二考虑因素,“走出去”本身似乎比“走得合不合算”更重要。当然,跨国投资的“学费”肯定要交,甚至头一批或几批跨国投资项目中不少最终可能要失败,但问题是,由不同企业去“交学费”,其成效与收获会差别极大。
[详细内容]

    中国公司由谁去跨国
  
  为了给跨国过程注入更强的成本意识,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去跨国,应减少国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至少不能让国营企业继续垄断跨国投资。
  跨国投资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其风险当然大,但也更需要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这一点是国营企业所缺乏的。因此,更理想和有效的方式是由政府提供某些风险资本,但由民营企业去具体“跨国”投资经营。
[详细内容]  

    中海油海外并购隐含危机剧增风险

  在为了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中,在国际石油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做大的示范驱动下,2002-2004年度,中海油进行了合计15.53亿美元的海外收购。虽然这些收购总规模仅及“埃克森并购美孚”的2%,但这已是国内石油巨头海外收购的最大手笔。
  在中海油的六次海外收购中,只有收购Repsol印尼油气田取得了控股地位,而这也仅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储量收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并购活动。其余权益收购都带有“市场换资源”的色彩,不能构成持续收购的要件。
[详细内容]

  跨国产权秩序历史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约七成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集中在石油等资源性行业和制造业,而同属于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占了二战后全球所有被“没收”的外国企业的六成 ;同时,中国目前已投资或将要投资较多的国家中,智利、秘鲁和坦桑尼亚分别“没收”过外国人财产26到35次,印尼、赞比亚和苏丹分别“没收”过15至25次,阿根廷、缅甸、埃及、墨西哥、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分别“没收”过5至10次。
  而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保护其海外财产安全所依靠的“最强大的海军”、“各国对伦敦金融市场的依赖度”和“工业技术优势”的三种保护机制中,目前中国似乎不具备这三类威慑力中的任何一种。
[详细内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新财富》、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 新浪财经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