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3日10:4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月3日消息,央行今天全面上调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招商证券徐寒飞表示,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结束了。

  央行今日净回笼700亿,连续五日净回笼,央行还全面上调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其中,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35%;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5%,此前为2.4%;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5%,此前为2.55%。节前央行将6个月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上调10个基点至2.95%、3.1%。另据路透报道,中国央行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7天和1个月品种均上调10个基点,分别至3.35%和3.7%。

  中金:货币政策逐步退出宽松 近期存贷款利率不会调整

  中金评央行提高逆回购和SLF利率称,央行继续逐步退出货币宽松,应对当前较强的贷款需求和通胀压力。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在净回笼700亿元流动性的同时,全面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进一步确认货币政策退出宽松的信号。总体而言,虽然央行相关举措在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上行,但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近期存贷款利率不会调整。

  招商证券徐寒飞: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

  央行今天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结束了。年前大家只是猜测,央行会不会只调长端利率不调短端,现在看来是长端短端一起调了。”

  海通姜超:确认货币政策已中性转紧

  【货币政策观察】逆回购利率上调,收紧货币去杠杆

  ①央行利率再上调。继24日上调MLF利率10bp后,央行2月3日实施500亿逆回购,上调各期限利率10bp,另据媒体报道,各期限SLF利率亦被上调,利率走廊全面上浮。

  ②货币政策中性转紧。16年经济增长稳定的代价是房价大涨、杠杆骤升、汇率承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抑制地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和推进改革将是17年首要目标。本次利率上调是短期经济稳定、通胀回升背景下,央行对于金融同业大幅扩张和天量信贷做出的去杠杆举措,与13年监管非标扩张类似,也确认货币政策已中性转紧。

  ③利率提升经济承压,去杠杆利率短升长降。13年的提高利率仅持续半年,到14年初伴随经济的全面回落而终止。17年初经济短期稳定,CPI和PPI仍高,从基本面看支持短期去杠杆。但地产汽车需求已趋回落,工业品库存已经开始回升,利率提升或加快经济下行,也意味着利率提升不可持续。

  ④债市稳字当头,耐心等待机会。13年去杠杆10年国债上行120bp,国开债上行180bp,本轮调整国债和国开债从底部上行接近60和80bp。但17年经济基本面远不及13年,而债务率远高于13年,预计央行难以大幅收紧,本轮利率调整幅度也将不及13年。面临去杠杆、货币趋紧、通胀风险的冲击,短期债市稳字当头,上调10年国债利率区间3.1%~3.5%,但随着经济回落风险增加,年内债市仍有机会。

  广发宏观首席郭磊:当时只道是寻常:从市场利率到政策利率的渐变

  开年的操作,信号功能最主要。年初信贷投放过快,客观上挑战了政策,央行就必须做出点姿态来表示自己的态度。何况在全球利率趋势未定的背景下,央妈未必会比市场更有安全感。我们在节前最后一天那段总结中曾对此有过大致描述,但动作这么直接还是有点超预期。

  六年以来政策性利率首次广泛上调。开年首日央行就上调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其中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2.25上调为2.35%;14天期中标利率2.4上调为2.5%; 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55上调至2.65%。同时央行还上调了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从节前MLF算起,此轮上调属于六年以来政策性利率完成首次覆盖长短两端的广泛调整。

  此次政策性利率调整的目的:一则警示,二则引导。在我们看来,此次政策性利率的调整有两个目的。一是警示,针对1月信贷可能非常高的状况,央行不惜通过政策收紧作出警示,对于部分违反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甚至附加阶段性惩罚措施,用行动来强调不要低估货币政策的决心;二是引导,随着经济名义增速的回升和美债收益率的上行,国内利率存在较大上行压力。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调相当于顺势引导,进一步引导市场适应资本成本的回升,主动去杠杆。

  1月的经济数据稳定在相对高位(见我们昨天的报告《你需要了解的春节期间重要宏观数据和事件》)让政策并无顾虑。

  政策性利率只是一个浮标,利率周期变化背后是基本面周期变化及再通胀周期起步。然而,我们还必须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利率。政策性利率只是一个浮标,本质上市场化利率变了,内生的政策性利率才会被迫变动,否则经济的内在均衡就会被破坏。本轮低利率周期结束,有着深刻的基本面背景:

  库存周期上升期带来利率水位回升。在过去20年中,每一轮库存周期都对应一轮利率周期,大致包括1993-1996、1996-1999、1999-2002、2002-2006、2006-2009、2009-2012、2012-2016等七个周期轮回。2016年年中开始,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开始新一轮补库存,目前处于一轮库存周期的上升期,它在经验上对应市场化利率上行。

  朱格拉周期抬头所带来利率水位回升。以全球经济来看,1983-1993、1993-2001、2001-2009、2009-2016/2017差不多是四轮朱格拉周期。随着朱格拉周期的再启动,资本开支速度的上升和实体融资需求的回升会带来利率上升。目前全球担心特朗普的基建计划进一步拉升通胀和利率,本质上是这一过程。

  再通胀周期的启动所带来利率水位回升。如我们所知,2012-2015年是一轮席卷全球的典型通缩,这一过程可能和全球朱格拉周期、库存周期和中国库兹涅茨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的三周期下行的力量叠加有关。经过数年的产业链调整和价格收缩,2015年末-2016年初全球通缩深度触底,即我们看到的大宗商品见底,2016年全球就已经是一轮再通胀周期起步了。从产出缺口的经验规律来看,2016-2019大概率处于一轮再通胀周期。以中国数据为例,2016年初大家还在担心通缩过深,目前已经一致在担心通胀过高了。再通胀将推动利率中枢上行。

  后危机时代结束后的政策退出带来利率水位回升。政策是最后一个因素。众所周知,在“危机时代”,政策需要推动利率下行,一则挽救流动性,二则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投资、抑制储蓄。在“后危机时代”,政策需要维持利率低位,一则巩固凯恩斯主义的成果,避免债务端风险;二则扶植脆弱的经济。后危机时代结束后经济进入“常态”,投资收益率逐步修复,通胀逐步回升,政策则需要顺应市场化利率的回升,抬高政策性利率,一则避免通胀带来社会不稳定,二则避免经济过度杠杆化带来风险。最后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政策退出”。

  目前全球的货币政策都在从一轮宽松周期中退出,政策引导主动去杠杆,这会进一步助推利率水位的回升。

  影响未来利率水位的两个因素:名义增速和中美利差。逻辑已经阐述,我们再具体来看国内利率。

  决定利率水位之一的因素是GDP的名义增速。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中,名义增速在节节攀升。2015年四季度GDP名义增速为6.1%,2016年四个季度分别为7.2%、7.3%、7.8%、9.9%,就目前来看,名义增速顶还没有办法确认,一季度可能更高,而且2017年全年名义增速下行空间不会太大。

  决定利率水位的因素之二是中美利差。如我们前期所述,在人民币贬值时代,购买力平价是负贡献,利率平价必须成立。人民币贬值周期中,中美利差的下限是0.5而且,经验上来看,0.5并非是利差的一个均衡态,利差两次下触0.5均引发汇率的急剧调整。差不多要0.7-0.8才能大致稳定。这样,美债如果是2.5,我们的下限就是3.0,均衡态可能差不多在3.3左右。作为全球无风险收益率的锚,美债基本上约束了我们利率的大致区间。

  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每一轮周期末端,我们都容易把阶段状态做常态化理解。最后再来探讨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似乎在每一轮周期末端,我们都容易把阶段性状态当作常态化去理解,以为“这次不一样”,以为这种状态会是永久。

  以90年代末的一轮危机为例,97-98年东南亚和东北亚金融危机,2000年科网泡沫,2000-2003年就是一轮典型的“后危机时代”,特征是“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高点的6.5下降到低点的1.0,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高点的6.7下降到低点的3.1,一度大家认为低利率会是永久的状态,但实际上,随着后危机时代结束,增长、通胀、利率的重心都逐步起来了。

  2008年至今类似。2008-2012年是典型的的危机时代,2012-2016是一个典型的后危机时代,联储利率从3.5下行至0.25,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从4.3下行至低点的1.3,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一度从4.7下行至低点的2.6,和00年那轮后危机时代一模一样,大家一度认为低利率会是永久的事情,甚至认为利率下行将会永久,但2016年之后,关于增长、通胀、利率的预期重心都开始变化。基本面开始迅速逆转。

  两轮大的周期都证明一个道理:要从周期的角度理解经济基本面和利率基本面的变化。先有经济周期变化,再有宏观基本面变化,再有市场化利率变化,然后有政策性利率变化。从这一线索来看,上轮低利率周期已经终结,本轮利率上行周期才刚刚开始,我们应审慎应对,不可再对待这一问题上掩耳盗铃。

  民生固收:金融去杠杆仍在路上

  事件:据媒体报道,SLF利率全面上调,具体为隔夜利率从2.75%上调至3.1%、7天利率从3.25%上调至3.35%,1个月利率从3.6%上调至3.7%。同时,央行上调7天、14天与28天逆回购利率10bp至2.35%,2.50%,2.65%。

  ①继6个月和1年MLF利率提升后,逆回购利率全面提升,在地产价格泡沫、经济企稳、天量信贷和同业规模大幅扩张的背景下,此次利率上调反映央行通过紧货币抑制金融杠杆政策意图进一步强化。

  ②此次央行允许不符合MPA考核的机构申请SLF,但有额外的100BP的惩罚,节后大量流动性集中到期,slf作为解决金融机构应急政策工具可能会被触发,SLF扩容至不符合MPA考核的机构,反映去杠杆过程中的仍需防范金融风险,不希望流动性风险演变为流动性危机,但额外的100BP的惩罚则反映出央行对抑制金融机构冲规模的诉求提供激励相容的正向约束,抑制资金空转。

  ③往后看,金融去杠杆仍在路上。一季度经济处于补库存周期,暂时无忧,但越往后不确定性越大,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是央行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的最佳窗口,未来不排除去杠杆进一步加码。

  ④在投资策略选择上,建议继续缩短周期,慎言抄底,后续需关注节后资金大量到期、季末的MPA考核与理财新规的落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未来利率不具备持续上升的基础

  此次上调逆回购利率,是央行政策曲线各个点都上调了10bp,显示了在中央“稳健中性”、防泡沫的要求下,对1月份信贷强劲增长的政策反应。这些上调,应该会提高其他方面的利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与“加息”同样的作用。但考虑到当前财政政策的作用仍在,民间投资活力仍有待增强,未来利率不具备持续上升的基础,也不能排除将来根据形势进行调整。

  高盛高华:央行进一步加大了紧缩倾向

  春节假期前中国央行通过一种新工具——临时流动性便利注入了流动性,并非放松信号,而上调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明确显示出,央行不但未处于政策放松立场、反而进一步加大了紧缩倾向。虽然12月份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并遭遇抛售,而且此后央行通过维持资金状况总体稳定令市场恢复了平静,但实际金融杠杆和紧缩货币政策的宏观面理由却基本保持未变。

  中信建投债券黄文涛、郑凌怡:货币政策转向 防守为上

  事件:周五(2月3日),央行进行200亿7天、100亿14天和200亿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35%、2.5%和2.65%,较上期上调10个基点。央行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

  简评:

  政策利率全线上调,央行以实际的行动明确货币政策转向。对于政策利率上调的原因,和金融去杠杆、贷款节奏过快、通胀、美联储加息等都密切相关,当然,站在目前的时点上,美联储加息并不是政策利率上调的主要原因。

  关于金融去杠杆,央行和市场的博弈当中,光靠量的收缩去推动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央行最终不得不放钱,所以,通过保证适度的流动性,但提高流动性的成本,打压金融杠杆的利润空间,才能推动市场主动的去杠杆。如果利率提升下,金融杠杆能够有效的降低,市场利率反应充分,那么后期监管政策出台带来的冲击将非常有限。但如果在央行政策利率提升,市场杠杆未充分降低下,监管政策出台,那么对市场的打击可能带来利率的大幅超调。

  关于贷款,12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4万亿,1月传言超过去年2.5万亿的同期水平,可能接近3万亿,不论贷款增量的背后是因为需求的真实好转还是银行体系的提前冲量或是企业预期利率拐点带来的资金需求提前释放,在通胀压力走高和贷款放量超预期的配置下,央行可能也不得不预防性的通过利率的提升,来降低贷款的热度,毕竟当前央行的资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并且,从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12月房地产投资超预期,1月PMI数据继续向好,需求扩张生存加速,价格维持高位,这些都大幅降低了央行加息的后顾之忧。

  逆回购利率的信号意义大于MLF、SLF 利率。从此前的情况来看,2016年1月以来,央行先后下调了3个月、6个月和1年的MLF利率,但是对于逆回购利率始终保持着2015年10月下调之后的利率。此前逆回购的变动,基本都伴随着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下调或者是长期未启用,重启之后的随行就市。从利率的关系来看,2015年9月以来,除了极个别的交易日之外,逆回购利率都是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底部。在当前资金在非银和银行系统的分层、以及五大行、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分层加剧的背景之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中枢将发生更大幅的上行。

  加息后,央行降准的概率提升。我们一直强调,结构性工具的基础货币投放途径带来的质押券不足和LCR考核的压力。当前(MLF+逆回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利率债可能已经接近37%,而11月才仅仅30%出头。即便考虑到地方债、同业存单的可质押性,中小行,甚至可能股份制银行当前若想直接从央行手中质押换取基础货币也非常困难。而且在当前美元走弱、国内政策利率上行的背景下,当前可能是较好的降准时间窗口。央行可能采取的是,保证适当的流动性供应,但是流动性成本抬升的一个路径。

  货币政策已经转向,短期债市看不到利好,债市维持谨慎。经济短期仍然有较强的韧性、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政策尚未出台、资金利率中枢上抬、即便发生降准也只是对冲性的降准,略微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

  华泰证券:利率市场化推进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央行已经开始加速推进政策利率曲线,基准利率虽然未动,但政策利率已经全面加息;央行利率市场化推进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央行已经释放明显的紧缩信号,不必等基准利率提高。

  招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央行上调操作利率事实上是在加息

  紧缩的预期进一步加强了;基准利率没有调整,调整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起到的效果是一致的。利率曲线总体抬升了,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不会这么乐观了,对债市肯定是利空。

  国君宏观:央行全面提升资金利率 释放三重信号

  央行全面提升资金利率,货币政策收紧反映了三重信号:一是抑制信贷增速过快,二是反应短期经济不弱,企稳无忧,三是金融去杠杆决心大,其中关键是控制信贷增速。SLF虽然每次规模小,但是频率高,更能体现政策意图,SLF利率的上调要比MLF利率的上调更有指导意义,尤其是7天期SLF利率,有可能成为未来利率走廊的顶。央行提升各期限资金利率,最终是要向银行贷款利率传导,如果数次短期加息后不见成效,信贷仍继续高企,则不排除直接加息(即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维持金融周期下半场与流动性拐点的重要判断。

  安信宏观策略固收:央行MLF“加息”解读电话会议纪要 

  1月24日,央行开展2455亿元MLF操作,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个BP。1月20日推出TLF之后,央行又上调MLF利率,安信宏观、策略、固收团队1月25日早联合深度解读如下。

  【安信宏观姚学康】货币政策中性偏紧,控泡沫去杠杆意图进一步确认

  第一,关注MLF利率的信号意义。在MLF利率上调之前,银行间同期限资金拆借利率、同业存单利率等等早已出现了大幅度攀升,因此MLF利率上调的影响远非平地一声雷。但仍然需要留意的是,在货币政策调控从量到价的转型过程中,各类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MLF利率的信号意义也受到投资者,特别是债市投资者的重视。

  第二,MLF进一步确认了货币政策倾向和经济政策重心的变化。此前,权威人士访谈、公开市场操作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举措等等,均已经表明,货币政策倾向和经济政策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次MLF则是对此的更进一步确认。

  第三,经济政策重心更多地转向防风险。随着过去几个季度经济动能的持续走稳,中微观层面企业盈利的改善,经济政策稳增长压力下降,更多地转向控泡沫、去杠杆。过去几年,稳增长压力下降以后,我们确实也能够看到各类结构改革和防风险举措的出台,历史上2013年的钱荒、2014年的财政整固,都有经济动能企稳的重要背景。这对实体经济,以及各类资产带来流动性短期偏负面的影响。

  第四,后续关注其他公开市场操作变化,关注金融监管。MLF利率以外,其他公开市场操作是否发生变化,也需要持续跟踪。此外,2016年12月债灾,暴露了中国影子体系存在的一系列诸如期限和流动性错配、高杠杆、资本缓冲不足等等问题,这无疑也会在随后引来相关监管的加强,并使得债券市场持续受到压力,需要留意。在债灾爆发以后,债券收益率持续处于高位,部分机构可能还存在清偿力问题,对市场也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第五,实体经济短期略有走弱,幅度有限。随着经济政策重心的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销售的降温,未来一段时间实体经济需求层面可能有所走弱,但考虑到制造业投资企稳、外围经济动能改善、房地产去库存取得进展等积极变化,经济动能走弱幅度也许有限。股票市场短期受到一定影响,但全年看大票风险有限;债市短期继续整固,在未来经济动能偏弱背景下存在一定机会,但监管的加强对市场持续构成压力。

  【安信策略小组】耐心等待进攻时机的到来

  我们始终强调A股市场自3300点以来的调整核心驱动力是利率/流动性预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目前并未得到扭转,当前的市场调整还未见底,投资者可以等待更好的进攻时机。

  上周央行定向定时降准,部分投资者错误解读为流动性宽松的信号。我们指出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工具、范围、期限选择看,投资者对节后的宽松预期展望会有所抑制。面向几家银行的临时流动性便利与此前部分投资者预期的立足于稳增长的全面降准释放的信号意义完全不同,投资者对春节后流动性紧平衡的预期没有扭转,而且自然地会去展望在此天量释放后,春节后流动性的回收操作。

  实际上,债券市场迅速敏锐地反映了我们提出的这种预期:债市明确认为春节后资金成本将进一步提升。

  持对短期市场谨慎观望的态度。市场总体未到进攻时刻,需要看到流动性预期边际不再变紧,关键观察变量是春季后经济与金融信贷数据是否低预期。目前没有必要系统性加仓,只有部分结构性机会可以适当布局,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后续政策推进力度明确的上海国企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

  上海国企改革我们建议关注百联股份隧道股份金枫酒业,上海临港,光明地产,上海医药等公司。农业供给侧改革我们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方向和公司:土地流转(海南橡胶北大荒等)、农业信息化(辉隆股份超图软件信息发展)、高端农机(一拖股份星光农机隆鑫通用等)、节水灌溉(京蓝科技、大禹节水等)、新型农肥(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等)。

  【安信固收罗云峰】既要又要的苦恼

  (1)政策目标:去杠杆。

  至少目前来看,政策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即去杠杆,特别是在政府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去杠杆势在必行,而在楼市调控的背景下,我们相信政府部门也更愿意看到家庭部门负债同比增速的下行。近期出炉的诸多数据和相关政策,都在验证我们2017年年度策略报告的观点,即2017年可能是中国的全面去杠杆之年(详见《2017,全面去杠杆之年?——2016年终总结之三》,2016-12-13)。目前,全市场只有我们在持续高频跟踪宏观杠杆(也就是宏观债务)数据。

  (2)政策效果:从被动去杠杆到主动去杠杆。

  至于政策的效果,除短期的事件性冲击外,中期来看,大体上会出现的情况是从被动去杠杆到主动去杠杆之间的切换,被动去杠杆下利率债收益率是上行的,主动去杠杆下利率债收益率是下行的。根据我们目前跟踪的数据,至少已经看到了被动去杠杆的情况,主动去杠杆应该为时不远。(详见《被动去杠杆已现,主动去杠杆不远——1月17日安信证券12月全社会债务数据解读电话会议纪要》,2017-1-19)综合来看,央行面临既要又要的苦恼,一方面要实现去杠杆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又希望以温和的方式实现去杠杆,避免出现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面对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央妈也实属不易。

  (3)MLF利率上调≠银行负债成本率上升。

  截至2016年末,银行总资产规模230万亿,剔除掉所有者权益为226万亿,再剔除掉国外负债为224万亿,而央行对银行的债权仅为8.5万亿,所以MLF利率的上调不一定对应银行负债端成本率的上升。我们用上市16家银行的计息负债成本率来观察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率,2016年三季末16家上市银行总负债为130万亿,其中计息负债占95%左右,该数据在2014年录得2.43%,2015年下降至2.22%,2016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1.77%。

  风险提示:政策超预期。

  国金固收:OMO和SLF利率上调 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国金固收潘捷认为,央行同时上调OMO和SLF利率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信号已经非常明确,目前央行在结构性过热经济下采取紧缩态势,债券调整首当其冲,股票受到资金面紧张和基本面尚可双重因素影响下谨慎乐观,只要紧货币不对基本面形成太大负面冲击,商品表现总体将好于股债。

  任泽平: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将持续偏紧

  事件:周五(2月3日),央行进行200亿7天、100亿14天和200亿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35%、2.5%和2.65%,较上期上调10个基点。另据财新报道,央行通知自2017年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3.1%(原2.75%)、7天3.35%(原3.25%),1月3.7%(原3.6%)。同时,央行还通知,自2月3日起,不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再加100个基点,即隔夜、7天、1个月的利率分别为4.1%、4.35%、4.7%。

  点评:

  1、央行自节前上调MLF半年期及一年期利率后,再次对SLF和逆回购利率进行了上调,政策性利率全面上调,已经事实上加息,显露出央行偏紧的政策态度。SLF利率上调意味着利率走廊上限的提高,说明央行对利率走高的容忍度在增加,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相符,体现了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并有近期国内PMI超预期、滞涨、年初信贷超预期、欧美PMI和通胀攀升等因素支撑。我们预计央行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偏紧,债市仍将调整,股市以涨价和改革的结构性机会为主,房市将持续调整,经济在2-3季度有望二次探底。

  2、央行对资产无序扩张及风险隐患较高的商业银行的惩罚力度在加严,对表外资产及委外资产的管控升级。去年四季度央行把表外理财纳入MPA,引致了四季度末激烈的去杠杆,而在四季度MPA考核过去后,对委外及表外理财的管控力度有所减弱,在委外卷土重来的担忧下,对不符合MPA要求的商业银行加大管控力度,意味着货币政策的风险警惕性依然很高。

  3、货币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上全面收紧,跟目前存在大量的剩余流动性有关,可能还将持续两个季度左右的时间。鉴于很多流动性是短期且有成本的,因此风险偏好本身就很高,容易引致金融资产过度交易及局部风险。因此,回笼流动性、控制流动性扩张速度已经是控风险的不二之道。而短期经济基本面暂稳,但存在不小的滞涨隐患,是当前货币政策收缩的基本面基础。

  4、无风险利率上行、货币偏紧可能会夯实2、3季度经济基本面二次探底。目前来看,资金成本的上升可能对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形成利空,经济增长可能会有所放缓。

  5、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周期下,预计债券市场收益率仍然存在上行空间,债券市场整体风险偏大,建议降杠杆、降久期、降仓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上行6bp至3.41%,10年期国开收益率则上行10bp收于4.05%,均已打破去年年末收益率高点。

  6、股票市场分子上升可对冲部分分母上升带来的利空,因此股票市场所受的冲击预计不大,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围绕涨价和改革展开。

  邓海清:OMO加息验证,债市黑暗时代2.0

  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10BP,7天逆回购上调至2.35%,14天逆回购上调至2.5%,28天逆回购上调至2.65%;上调隔夜SLF利率35BP至3.1%,上调7天SLF利率10BP至3.35%,上调1月SLF利率10BP至3.7%。点评如下:

  1、我们在1月24日央行上调MLF利率点评《加息再证货币政策拐点,债市黑暗时代未结束》(作者:邓海清,陈曦)中提出,央行的加息路径为“货币市场隐性加息→MLF利率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全面上调,我们的判断得到充分验证。

  2、这是继上调MLF利率之后,央行在2014年以来第二次上调某一利率,表明央行货币政策从宽松周期逐步进入收紧周期,从隐性收紧走向显性收紧。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始于2016年8月末,央行开始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和波动性,但是央行没有明确提高任何一个政策利率(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体现为在货币市场隐性加息,而近期的上调MLF利率和OMO利率则开始成为显性加息。

  3、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此次央行MLF利率上调与之前的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中枢一脉相承,是对过去低利率导致加杠杆的修正,与政府定调去杠杆密切相关,绝不能看做是孤立事件。其根源在于2015年8月之后央行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了过低的水平(与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一季度股灾有直接关系),这导致了房地产和债券市场的过度加杠杆,央行需要在适当的实际修复货币市场利率,一方面要提高中枢水平,另一方面要放大波动性,此次提高MLF利率是对货币政策操作转向的确认。

  4、需要强调,在2014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央行已经进入价格型调控更为重要的时代,应当改变过去更重视央行投放规模(数量型信号)的惯性思维,现在更应当注意的是央行的价格型信号。更直接的讲,在美国,所谓的加息就是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来没有人关心美联储每天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如何。对投资者而言,决不能认为不提高存贷款利率就不是加息,相反,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就已经是真正的加息。

  5、从各国央行包括中国央行历史来看,央行一旦开启加息或者降息周期,基本都是以年为单位,不应将中国央行加息看做短期现象。从美联储来看,任何一次加息或降息周期持续时间均在1年以上(1994-1995年),从中国来看,最短货币政策周期也为1年(2010-2011年),从目前来看央行未来继续上调各种利率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即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

  6、对于债券市场,央行全面上调OMO利率,标志进入“债市黑暗时代2.0”。回顾2016年10月以来的债券市场,呈现“债市黑暗时代→阶段性震荡市→债市黑暗时代2.0”的特点:我们在2016年10月提出“债市黑暗时代”,债券市场持续暴跌;我们在2016年12月提出债市进入“阶段性震荡市,切勿将震荡市当做新一轮牛市的起点”,债市在12月下旬至1月横盘震荡;我们在1月末央行上调MLF利率时提出“债市黑暗时代再现”,对2017年债券市场长期看空。

  在央行货币政策再次出现拐点之前,或者可能导致央行转向的重大基本面因素变化之前(CPI、PPI远不及预期、房地产崩盘、经济重新下行等,但我们认为这些情况可能性都不大),应避免盲目抄底债券市场。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