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前瞻(4)

  1、出口降幅减小。本次出口急剧下滑,本质原因是世界经济衰退引发全球需求锐减,而不是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品质等比较优势丧失。下半年美国经济运行有望触底企稳并带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国际市场需求将有所恢复。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短期抑制出口增长的因素,但我国外部需求严重萎缩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加之中国支持出口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出口下滑速度将日渐放缓,其中需求弹性较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减速幅度有望缩小。

  2、进口需求改善。国家前期扩大内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宏观经济触底反弹,政府采购力度加大,内需企稳将有利于进口回暖。此外,去年三季度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达到峰值,此后快速回落,受去年同期价格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将稳中趋升,由于价格因素导致进口名义增长下滑的趋势将有所减轻,名义增速将逐渐向实际增速靠近。

  综上所述,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下降幅度将减缓,全年预计下降17.5%左右;进口降幅较上半年明显减小,全年下降16%;贸易顺差规模维持在2200亿美元左右。

  六大对策建议

  (一)积极落实已出台外贸政策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外贸政策重点可以放在将前期优惠政策“发挥好、贯彻好、落实好”上,帮助出口企业度过难关,保持外贸稳定运行。

  (二)推进出口退税制度化建设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经过多次调整后,除“两高一资”商品外,目前大部分产品已经接近全额退税。建议下一步,一是细分出口产品税号,按照结构优化原则,除“两高一资”产品外,对其他所有商品实施全额退税。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在出口退税方面有益的制度性安排,通过法律手段,将出口退税政策转化为一项固定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退税制度体系。最终通过出口退税制度安排,达到长期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帮助企业增加效益,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三)继续扩大出口信贷规模

  一是继续加大对具有偿还能力、信誉良好的发展中国家进口企业提供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政策力度。二是扩大国内出口卖方信贷覆盖范围,提高出口信贷在一般贸易中的比重,着重支持国家重点推动的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出口项目、装备制造产品出口项目。

  (四)增强汇率机制灵活性

  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考虑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汇率波动状况,调整目前货币篮子中各主要币种的权重,增加欧元、日元等世界货币比重,逐步改变当前人民币实际走势盯住美元的局面,减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压力。二是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建议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中间价浮动区间,在更加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三是加强区域内贸易——货币合作,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和适用范围。

  (五)坚决贯彻外贸多元化战略

  一是加强区域间贸易合作,加快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建设。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俄罗斯、印度、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单边与多边合作,建立区域范围内贸易互动与稳定机制,同时建立区域内部金融合作体系,推动东亚地区货币——外储——金融系统建设,增强10+3框架凝聚力。二是鼓励企业拓展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利用国外企业因金融危机收缩业务的契机,结合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尽快抢占细分市场。三是推进与资源、能源储备丰裕国家双边互惠贸易活动。

  (六)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一是坚定、明确阐明中国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同时对实施贸易保护的国家进行威慑、警告,使其在实施相关贸易保护行为的过程中有所顾忌。二是对于其他国家擅自直接或变相采取禁止、限制、加征关税等影响中国正常出口贸易的行为,以及其他国家通过倾销等方式向中国输入商品的做法,考虑对其采取报复性措施,如征收报复性关税,限制该国相关产品进口,控制进口配额等。三是倡议国际有关机构对世界贸易体系进行改革,特别强调世贸组织要加强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监管。同时充分利用WTO规则,以“增进国际交流,抵制贸易壁垒”为原则,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政策工具,打击部分国家贸易保护行为。

  【价格篇】

  物价下行周期即将结束 CPI年底有望由负转正

  根据目前各影响因素判断,今年10月份之前CPI从下降态势走出的可能性较小。如果目前环比上涨的走势能够延续下去,年底同比出现上涨的可能性较大。2009年我国CPI同比下降幅度大约为0.5%左右。2009年我国PPI同比下降幅度大约为5%左右。

  消费价格下降态势将持续,但下降势头在四季度将得到扭转

  2009年上半年,受上年翘尾因素的较大负面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MPI)等主要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走势。从近期变化情况来看,各类价格指数下降的势头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1、在翘尾因素的负面影响下,短期内消费价格下降态势将持续。目前消费价格出现下降的态势,主要与2008年四季度价格大幅度下降、造成基数前高后低有关。这种影响用翘尾因素来衡量,就表现为对今年的负面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CPI翘尾因素的负面影响在10月份之前大体保持在一个百分点左右,11月份开始明显减小。由于近期价格上涨的动力不强,截至5月份新涨价因素表现为对价格上涨的轻微推动,因此,根据目前各影响因素判断,10月份之前CPI从下降态势走出的可能性较小。如果目前环比上涨的走势能够延续下去,年底同比出现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2、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加快将抑制各类价格持续下降。各类价格水平的回落是前期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放慢的滞后反映,根据近年来的经验,CPI涨幅滞后于经济增长约一年时间左右。根据这样的经验和目前经济运行的态势来判断,由于2009年年初经济增长率处于谷底,从3月份经济增长率出现反转,未来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反弹的趋势,那么2009年全年消费价格下降态势可能延续到9月份前后,到年底可能出现反转。

  3、货币供应对价格上涨起到明显支撑。影响国内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货币供应的变化。进入2009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的宽松,信贷投放量急剧扩张,1-5月份我国信贷投放额达到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3.7亿元;国内货币供应量M1、M2增速也都明显提高,5月底M1、M2增速分别达到18.7%和25.7%,比货币政策放松之前的2008年11月底分别提高12和11个百分点。一般而言,货币的注入将起到增加实际需求和推动价格上涨两方面的作用,因此,M2增速与GDP增速之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未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近期的情况看,M2增速与GDP增速之差明显高于历史上正常经验水平,说明货币供应对未来价格上涨形成较强的潜在推动作用。

  4、肉类价格临近周期的转折阶段。近年来影响国内消费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肉类价格,肉类价格本身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态势。2003年以来肉类价格出现了两个先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的周期,从2006年年中开始的本次周期,目前已经延续3年左右的时间,根据生猪的饲养周期和价格变化周期,目前价格变化已经接近周期性谷底。另外,从猪粮比价关系来看,目前猪粮比价已经低于根据历史经验得出的6:1的养猪收益盈亏平衡点,未来一段时间肉类供给将逐步趋于放慢甚至减少,价格下降的阶段也可能临近结束。

  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2009年我国CPI同比下降幅度大约为0.5%左右。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可能发生突变

  除了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之外,我国PPI和生产资料价格受到国际因素的很大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PPI和生产资料价格与美国PPI的同步性非常强。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很多产品又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美国商品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比较高;因此,我国与美国的PPI和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共同受到国际市场供求的影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