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周荣祥
虽然从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库存等领先指标以及环比数据来看,目前经济出现了一些回暖迹象,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剔除食品价格以及春节因素的影响,通缩压力并未有明显减弱。通货紧缩仍是中国经济未来要面对的最大风险。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0%,较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3.3%。两项数据均好于市场预期,但对未来价格走势起到真正影响作用的非食品CPI却同比下降0.6%,这是2005年有非食品CPI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一般而言,如果需求平稳,PPI持续下行对企业来说是好消息,但是财政部公布的国有企业盈利状况却显示,国有企业在去年最后两月出现严重亏损。这表明PPI下行导致的成本下降并不能够弥补需求减少造成的损失。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并未有明显的好转。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表示,由于春节因素以及最近粮食价格涨幅高于预期,使得CPI好于预期,但仅仅一个月的数据还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因为春节因素对月度数据影响较大。2月、3月的数据或许才更有可比性。
因此,未来经济走势如何将取决于非食品CPI下行的颓势能否扭转。对于CPI和PPI的未来走势,瑞银证券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随着大宗商品和其他食品类价格的回落,估计未来CPI仍将继续下降。而PPI受出口依然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也将继续回落。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的库存调整已经基本到位,节后一段时间将购置设备扩大生产,各项刺激政策的作用会日趋明显。随着需求的增强,预计CPI在3月底4月初将开始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去年PPI涨幅形成较高基数,致使去年工业品价格变动对今年的滞后影响为负,全年大约为负4.3个百分点。因此,市场人士普遍未对PPI连续第二个月呈现负增长这一事实感到担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称,PPI的负增长态势数月以后会改善。同时她强调,因为产能过剩,PPI对最终消费价格的传导机制并不畅通,因此,对CPI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恶化通缩的形势。
最新报道:
分析预测:
相关评论:
地方经济: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