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鹏:新疆农牧民增收问题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17:33  新浪财经

  李鹏:感谢大会组织方提供发言机会。我工作的所在地距离西部边境线只有十八公里,点评人是来自新疆自治县的书记,我们是两位来自基层的代表。

  我们的题目是“新疆农民增收的问题调研”。在座的嘉宾去新疆的机会有,但是对新疆的了解毕竟有限,所以我们想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反映及思考,向各位介绍一些新疆的新情况。下面是从北到南的新疆调研行程。我们来到最北的图瓦人村寨,我们到了中国最大的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牧民定居点,我们来到了新疆第一大县,人口达到98万的喀什地区莎车县,这个县在新疆人口最多,但是县城人口很少,县城几乎没有工业,主要是一个行政所在地,是一种消费型的县城。我们来到了新疆最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个县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县城高原地区吃蔬菜困难的问题,县里出钱建设五个蔬菜大棚,每个蔬菜棚5万,交给当地的农民免费来种,但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牧民不会种,交给他们种不好,没有办法只能交给河南打工的一对夫妇来种,所以县里想方设法创造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条件,结果由于特殊原因,牧民失去了致富的机会。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引发了思考,今天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是新疆与全国农民的收入情况比较。第二个是制约新疆农民增收的三个深层困境。这三个困境在内地是遇不到的,很少发现。最后我们提出建议,就是促进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对接。

  第一个问题看新疆农民跟全国农民的相关情况比较,可以看到相对全国农民的收入,新疆农牧民的收入差距确实在扩大。第二个看一下从收入结构上的比较,按照统计的标准分类,农民收入分为三类,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财产收入,90年代以来,在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上,全国的比重从1990年20%提高到2007年的38%,接近于翻了一份,新疆这个指标的比重,从1990年的8.27%,仅仅增加到2007年的10.39%,两个百分点增长微乎其微。第二个指标家庭经营收入的指标,全国指标同期从75%降低到52%,降低了三分之一。家庭收入的比重在新疆从1990年89%到2007年是82%,我们看到降低很少。在第三个指标转移和财产收入比重上,新疆和全国的情况基本接近,都比较低。从绝对量上到相对量的比较,得到的结论就是:新疆的农牧民收入相对全国还是较低的,它的收入来源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那么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当全国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已经成为趋势,为什么新疆农牧民的收入增加,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农业经营为主,工资性收入这么低,原因在三个深层次的困境。第一个深层次困境就是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即地理困境,新疆绿洲经济封闭自我循环。左上角是新疆的地形图,三山加两盆。各个行政区域分布在沙漠和戈壁的边角形成绿洲,左下角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当你迈出这个城市面临的就是戈壁和沙漠。当我们调研组穿越沙漠公路的时候,从零起点才知道叫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走完500公里沙漠石油公路的时候,发现这一条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确实是一条石油公路,除了石油相关的运输之外,很少见到连接沙漠南北的物流和人流。所以这样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经济价值就体现为石油的开发、开采、服务上,没有充分利用这条交通大动脉,绿洲经济封闭有这样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经济总量小,新疆87个县市1000个乡镇2100万人口,平均每个县是24万人,每个乡镇有2.1万人左右,人口总量小,经济总量也少。第二个特点,新疆是一个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绿洲地区农业比重非常高。第三个特点是交通距离远,县与县之间的距离平均在150公里以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平均在500公里以上。所以农产品的运输成本高昂,当进入市场以后,这些优质农产品往往缺乏竞争力,如果说运到北京,运到上海,那么它的价格竞争力就更低。由于这种地理条件的限制,所以绿洲的块与块之间形成第四个特点,即绿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少。因此,几百年来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绿洲,农牧民在封闭的区域内自我繁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形成了封闭自我循环的绿洲经济。这种绿洲经济遇到市场化竞争和现代化竞争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农民难以走出农村,过去交通条件不好时很难走出,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但是长期在农村牧区生活已经习惯了,农牧民不愿走出绿洲。第二个弊端,城镇难以发展为城市。由于绿洲的人口少,经济总量少,缺乏发展为城市的要素聚集的条件。所以在新疆就较难形成现在经常提的城乡统筹,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是绿洲经济天然弊端,是一种特殊地理困境。

  第二个是观念困境,就是当地农牧民生存非市场化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农牧民很少像内地农民一样,大规模从中西部向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流动,新疆农村的人口流动没有出现从低收入农村向高收入的城市,从低效益的农业向高效益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流动,我们称为非市场化的生存观念。从牧区的情况看,左边这两幅图是牧民典型的生存状况,睡的是地上的毡子,吃的是囊,喝的是奶茶。牛羊是他的财富,吃一只羊财富就减少了,只有过节才吃肉,很少吃肉,生活是极其简单的。下面的图是他的厨房,大自然给他提供的天然厨房,生活用具非常简单。从生活状态我们看到父亲带着他的儿子,骑着两匹马,很悠闲很高兴迎接我们到来,这是生存和生活的面貌。对牧民来说草原就是我的家,如果牧民离开草原不仅仅是离开生存之地,更是离开生活的家庭。所以离开草原是很难的。上面的这幅图是南疆赖以生存的棉花产业,我们都认为和田地区是戈壁沙漠,但下面这幅图却是当地的水稻田。右边是生产之后的生活,妇女驾着小毛驴去巴扎,各种各样的货物都存在巴扎的市场上交易,所以对南疆的农民来说,白天在农地里劳作,晚上回家休息,其它的农闲时间至少每周一到两天去逛一逛巴扎,农村才是我的根,如果离开农村不仅仅离开农业,更是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和巴扎,离开赖以生存的根。这种非市场化生存观念的特点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农牧民进入工业,进入城市,放弃的不仅仅是生产,更是一种生活。况且我们在城市、县城中并没有给他提供一种像农村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不情愿进入城市。这种非市场化生存观念的天然局限性就在于,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不愿意主动转移就业,市场机制对劳动力的配置在这种观念下是失灵的。不愿主动转移,即使在城市有就业的机会,那么农牧民也不一定主动争取去获得,这是第二个困境,是由于观念造成的。

  还有第三个困境就是经济困境,新疆工业经济二元分化。新疆的工业经济欠发达,以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了目前的二元分化。我们可以看以下这组数据,2007年在新疆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的工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就业高13个百分点。大型企业比重高全国26个点,就业比重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对一个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工业结构是以重工业和大企业为主,它的基本特点是过重偏大,过重就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少,只是一个辅助,发育非常不足。第二个大企业是占主体的,中小企业占少数。这种二元分化的工业经济结构造成了新疆的一个弊端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难以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们都知道,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低,少数民族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它的就业能力更低,大型的工业、高度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是更高的。由于农牧民不能融入工业化,进城以后也没办法生存下来,所以农牧民就不愿意进城。不能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妨碍了今后在新疆工业化过程中,如何获得有技能的产业工人的条件。

  我们在区直部门调研中获悉,新疆农村劳动就业力2007年一共转移了144.9万人次,全部创造收入仅有39亿元。按照自治区的人口专项调查,2007年在新疆务工的内地流动人口已经突破200万。单单四川籍劳动人员从新疆汇走的收入就有150亿元,远远超过新疆本地人获得的劳务收入。以拾棉花为例,每年有将近一百万来自四川、河南的拾花工进行采棉,由于劳动成本上涨,2008年每一个拾花工一个月收入大概在2500元左右,总收入接近25亿元。这种反差我们只能用前边三个困境去解释,用一般经济学原理我们是难以解释的。面对三个困境,我们提出缓解新疆农民增收困境的建议就是促进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怎么转移呢?我们讲三个对接,第一个产业对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第二是社会对接,出得去要留得下来,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第三个是素质对接,劳动者能力供给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很简单没有三个对接很难实现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个对接需要新疆对工业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从增长优先转向就业优先的战略,另外要从轻重失衡的重化工业为主导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轻重平衡的劳动资本和技术资源有效结合的产业,把新疆的优势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会出现什么情况?塔什库尔干县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种的洋芋卖不掉,乡政府、乡政府的干部筹集5万元盖地窖,收购洋芋明年反季节进行销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五小企业不准发展,不准干就没有加工,没有加工就没有出路。

  第二个社会对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接合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交汇点,县域社会在新疆来说成为新疆传统农耕草原文明和现代城市工业融合的载体。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西部地区,要保留它的原生态,必须让县域有这样的承载功能。如果没有这样的承载功能,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作为中国西部的第一县的西部第一街,实际这个街没有多少客流,开玩笑讲只能称其为“西边第一街”。在县城街道上人也非常少,缺乏活力,没有办法吸引人进来。

  第三个是素质对接,通过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使他们转化为城市、工业以及其它行业可用的人才或者资源。第一组数据,新疆800万农牧民,大部分缺乏汉语言的沟通能力,他们很难走出农村。第二个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新疆的农村中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49.38%,比全国高12.7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是超出很多。第三个在新疆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他们所雇佣农牧工大部分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我们必须通过教育促进农牧民素质的提高,让他进入城市,进入首都,用全国胸怀拥抱我们民族兄弟。

  赵振华:感谢李鹏。下边我们请新疆木垒县县委书记要建军同志做点评。大家欢迎!

  要建军:非常感谢经济学部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西部问题和新疆的发展问题特别新疆农牧民增收的问题。我点评两个方面。第一个关于对李鹏副教授这篇报告基本的评价,第二个就是对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首先谈一下基本的评价,一方面我觉得李鹏教授既是一个学者,又是新疆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因此他的视角是独特的,在分析新疆农牧民增收的问题上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第二点这篇报告既有对全疆宏观方方面面的调查和分析,比如列举了相当多的数据。同时又能够对具体的某一个县市,某一个乡镇,甚至某一个村微观的分析,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第三,这篇报告没有就农牧民增收来谈增收,而是站在比较宽的领域和多角度来分析新疆农牧民增收问题制约因素以及他的出路。比如说能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教育,甚至体制上的障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让人感觉到比较可信,真实。这是我对这篇报告的基本评价。

  关于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为什么说再认识,我总体上同意、认可这篇报告的分析,就几个问题我再谈谈我进一步的认识。第一个关于报告里提到的绿洲经济的封闭自我循环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问题,对这个概念我基本同意,但是我想说明一点,新疆的绿洲经济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新疆经济是绿洲经济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新疆的地理气侯条件决定了逐草而居,河流附近形成经济体或者社会体,随着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新近的公路建设,通讯建设,网络建设,广播电视等,在现在的社会下仍然把新疆经济归为绿洲经济已经不是那么太全面了。在我工作的县,我们几年前的农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对农副产品市场情况价格情况进行查询,而且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所以我觉得在分析制约因素里面绿洲经济是一个方面,但它还是观念的封闭,不完全是地域的封闭。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关于农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李教授把破解新疆农牧民增收渠道比较狭窄的一个关键问题提到了,增加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想谈谈我的观点,从我自己实际工作的经验来看,谈劳动力转移不能单纯的说我们农村的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就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唯一渠道,我是比较赞同既要考虑外出的转移,还应该考虑农业内部的转移,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要由新型的农民来建设,不是靠政府建设,也不是靠外人建设,需要我们自身的农民建设,如果全部转移出去新农村谁来建设,当然从现在我们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农村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劳动力,剩下是老人、孩子和妇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应该是多方面,既有外出的转移又有农业内部结构的转移,比如从种植业向养殖业,从单纯的农业向手工业方面的转移。

  第三个问题关于提到的素质对接的问题。新疆的农牧民转移在素质对接的问题上,除了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外,新疆特别南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更重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双语教学问题,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大双语教学。因为少数民族的农牧民出去就业除了技能上的问题,还有重大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讲新疆的农牧民外出务工提升素质必须解决语言障碍,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

  总之对李鹏教授的报告我感觉到作为西部地区工作的同志,作为一个学者能够对我们的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给予这么高的关注,并提出这么好的分析和一些解决问题的出路我表示感谢!最后想说一点,我记得刚才有一位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东部也有西部,西部也有东部,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了解新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新疆。谢谢!

  赵振华:感谢要建军书记的精采点评而且很深刻的见解。下面今天讨论会的第三个议程。我们请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