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启清: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应对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17:33  新浪财经
陈启清: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应对之策
陈启清副教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陈启清:感谢主持人,很高兴今天上午能够代表我们课题组来汇报一下我们的调研成果。我汇报的题目是“次贷危机后中国金融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一共汇报两个问题,第一,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循环与中国。第二,全球经济循环中中国金融的突围之路。

  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都在思考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看法。我们感觉次贷危机的产生有很深层次的制度根源,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主导建立的全球经济的新循环。在这个循环当中,美国是作为一方,另外一方就是资源国和生产国。在这两方之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分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大幅衰退,很多产业开始外移,美国开始加大向世界其他国家进口的力度,进口大量的能源和商品。为了进口这些能源和商品,美国向世界其它国家支付了大量的美元。这是一个实体经济的分工。那么作为美国来讲,它要维持对外交易的平衡,必须把通过实体经济输出去的美元回流回来,这种回流可以通过商品,也可以通过其它的形式,但是美国采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那就是它通过虚拟化的金融商品把大量输出去的美元回流回来。它向其它国家出口大量金融产品,其它国家把美元重新支付给了美国。在这个循环中,美国开始大力发展期金融业,它的金融业在全球建立了绝对的竞争优势。美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为25.49%左右,但是其金融产业在世界的比重大大高于这个,像场外外汇研生产品占全球的比重在82%左右。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这种分工带来了经济循环系统的平衡。支持美国建立这个循环的则是其在二战以后建立的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现在全世界只有美国才能实现这样的经济循环。在这种循环中,美国享有巨大的利益,因为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支付没有任何价值基础的美元里换回商品,另外一方面它又用更加缺乏价值基础,更加虚拟化的商品换回了美元。所以它在这两头都享受了巨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实际上使得美国不愿意改变这一经济循环。虽然在历史上这个经济循环系统曾经经历了多次的动荡,包括80年代的储贷危机,包括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乃至今天的次贷危机,但是美国不愿意抛弃,不愿意改变,因为它在这里头享有巨大的利益。而那么我们为什么讲这个经济循环系统是次贷危机重要的根源呢?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在这个经济循环里头,本身是均衡的,但是它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这一循环内在有一个倾向,那就是美元的过度支付。在这个循环中,美国可以无限制扩大其消费,向生产国和资源国支付美元来换回商品,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通过实体贸易对外输出美元越来越多。输出的美元越来越多,要回流的美元也就越多,为了回流这些美元必须发行金融商品,但是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毕竟是有限制的,比如债务工具,股权工具都是有限制的,有一个天花板的。所以近些年它为了回流这些越来越多的美元,出现了两个重要措施,第一是发行了一些原来不符合金融交易标准的产品,这就是次贷,第二是发行了很多不需要任何基础的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把越来越多的美元回流回来,但这些金融衍生品,这些次贷遭遇一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导致大幅下跌,就形成了今天的次贷危机。即使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美国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系统,不愿意放弃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而且,现在虽然很多政治人士和学者都在讨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市场并没有抛弃美元,也没有抛弃美国。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各国央行在次贷发生以后不仅没有抛售美国国债,反而在大幅度增值,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值。这张图是美元指数,美元指数在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2008年下半年不仅没有走弱,反而大幅度反弹。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市场没有抛弃美国,抛弃美元。而且我们认为在短期内,这个循环不会改变,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有根本变化。

  那么,在这个循环系统中,中国也有自己的分工地位,我们向能源国购买资源能源,然后利用国内的生产要素制造出商品,再向美国出口,换回美元。同时我们把换回的美元投资到美国。这种国际分工地位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也曾经分享了巨大的成长效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分工也使得我们的地位非常脆弱,尤其是给中国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就是大量输入的美元,这些美元一是加大了我们金融资产运用的风险,二是使得我国存在巨大的货币错配风险,三是给中国国内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的一些问题,这都是我们以前曾经经历或现在正在经历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到底怎么办,中国的金融业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办。在现有的体系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去突破,这就是我们课题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北京,在江苏,在浙江等地调研了一些监管机构,也走访了一些金融机构,走访了很多的民营企业,也跟部分学者进行了交流。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五个观点。

  第一,推动中国经济和投资转型,减少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冲击。首先要推动经济转型,减少美元输入。现有体制之下中国面临大量输入美元的冲击,这种冲击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我们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转型,我们可以减少美元输入。转型的重点有两个,第一,把大量商品放在中国国内循环,发展我们的内需市场,第二,建立我们和资源国之间双向贸易的机制。在现在的形势下,内需大家都在讲,国家也很鼓励。在调研中,很多民营企业反映给,转外容易,向内难。我们走访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它大量接触出口企业。现在很多出口企业不再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了,而是说中国是世界市场。所以大家都希望去拓展中国的世界市场。但是大家又反映现在是外贸内行,内贸外行,大家做外贸做的很顺畅,但是现在去做内贸就是一个外行人,以前我们在80年代积累起来的拓展中国内需市场的技巧很多企业都丧失了。因此,真正转向内需企业自身必须要调整。但是光企业自身的改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规范中国的商业环境,这方面政府需要作为。由企业向我们反映转向内销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资金的回流,企业做外销一个月可以收到货款,但是做内销半年都不一定收得到,甚至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还。要做内销,肯定会增加流动资金的需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去拓展内销市场,这个资金支持是政府需要鼓励,需要提供的。

  建立资源国和中国之间的双向循环,申银万国曾经做过一个很好的研究,并且提出了“1+39”的发展模式,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我们在调研中的一个感受是为了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我们能不能根据出口市场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出口鼓励政策,也就是对企业拓展新的出口市场给予更多的鼓励。

  其次,推动投资转型,增加美元的输出。我们现在资金的输出大量是以金融资本的形式出去的。有一个受访高管跟我们讲,中国海外投资有三大败笔,这三大败笔都是金融投资。今天的中国金融跟世界金融差距太大,很多东西我们根本看不懂。我们访谈过中资香港金融机构的高管,他跟我们讲香港市场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懂CDO和CDO的平方,巴菲特也曾经说过如果要看懂CDO的平方至少要阅读75万字的材料,没有人会去阅读的,尤其是中国人,因为那都是英文材料。这个高管说他们虽然看不明白,但是也买了不少CDO,为什么?一是因为过去CDO一直在涨,二是国际评级机构给CDO很高的评级,所以就买了,后来发现这里面有巨大的陷阱。所以,在我们的金融人才不够、金融运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以金融资本出去是有巨大风险的,我们要转型,怎么转呢?转向产业投资,在产业领域我们已经具备巨大优势,这是可以利用的。产业投资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愿意,我们去过温州的正泰集团,它的董事长讲“以前是国际同行想收购我,现在是我们要走出去收购他们”,而且他感觉次贷危机给中国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进行跨国产业投资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中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包括审批的程序,包括外汇资金的来源,包括融资体系的支持,等等。所以要推动产业投资,这些必须改变。总结一下,我们认为我们外汇资金的运用要从金融投资转向鼓励产业投资,要从现有的国有国用转型成民有民用,让更多民间力量去运用这些资金。

  第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建立金融强国奠定货币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最近政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主要是对外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我们认为这是我国短期内可以采取的,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在调研当中很多民营企业反映,人民币结算对我们肯定有好处。我们到浙江的民营企业,他们认为汇改后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是不知道如何管理汇率风险。虽然可以去银行买一些对冲的工具,但是现在银行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人民币结算对他们肯定有好处,能够规避汇兑风险。但是他讲老美不愿意,而且老美会说“我去哪拿人民币给你”,他们讲的话虽然没有逻辑,但是点出了人民币结算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别人不愿意,怎样让人家愿意采用人民币来进行结算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这必须提高我们自己的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这需要我们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个问题是即使对方愿意,人民币从哪来?业内人士反映给我们,现在贸易结算大量用信用证,都是美元信用证,基本没有人民币信用证。如果用人民币结算,至少相关企业要有人民币,这些资金从哪来?我们认为一是可以通过投资交易向外输出人民币,二是可以在中国国内发展国际化的金融市场,让国外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到中国国内进行融资。这接下去就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创造条件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要建立一个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国际化金融市场。日本过去的历史和我国今天面临的问题很相似,日本也祭出了日元国际化的对策,但日元国际化在90年代后长期停滞,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缺乏有一定开放的,有深度和广度的国际市场。而中国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金融市场必须发展起来,要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职能。

  第三,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使中国成为全球金融产品的提供商。在今天的全球金融体系中,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个资金提供者。我们把几万亿的美元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投资。而这个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日本当年也经历过。日本到现在还是一个国际金融市场廉价资金的供应商。日本以0.5%、1%的代价把日元交给国际机构去运用,国际机构可能挣了10%、15%,但日本只拿到1%的收益,中国今天也正在逐渐陷入这样的情势。未来应该怎么办?我想我们要努力成为金融产品的供应商,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很长远的目标,这需要很强大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第四,完善金融调控,建立反泡沫,反危机的政策体系。在调研中,很多学者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风险莫过于金融危机。而我们判断这种金融危机很可能是以泡沫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美元的过度发行会是一个常态,泡沫也会是一个常态。我们走访的很多机构对短期金融市场是非常悲观的,但是他们对长期很乐观。很多机构现在已经在预期,下一个泡沫到底会是什么。所以作为中国而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泡沫经济的风险,金融政策上要关注泡沫经济,还必须建立一个资本流动的监管体系。因为我们的泡沫很多是外部注入的。

  第五,推动金融外交,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我们跟中国国内著名的学者汤敏交流的时候,他提出一次大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定会建立一系列新的规则,这对中国来讲可能是百年未遇的机会。这种机会现在出现了,怎么抓住?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对策是一定要培育中国金融外交的人才,建立中国自己的金融外交的战略思维。我们有的受访官员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缺少既熟悉金融又熟悉外交的金融人才,我们的金融外交又分散在多个部门,缺乏统筹,缺乏整体的战略思想。这在未来是需要拓展的。我的汇报就到这,谢谢大家!

  赵振华:谢谢陈启清副教授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赖小民同志点评。大家欢迎!

陈启清: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应对之策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赖小民同志

  赖小民: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论坛,与其说是论坛还不如说是一个调查报告会,非常好。我也很乐意做陈启清教授报告的点评人。我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学生是听老师的,东京老师教给我的任务,一定要参加报告会,这也是个学习会。在点评之前我谈点感受,确实是有感而发。今天我来到这个论坛、报告会,感受很独特,耳目一新。因为我也参加过很多报告会、论坛,而且很多各种各样的座谈会,也主持过很多会议,但是像这样层次,一个学校把科研成果,把教员放到基层去,放到社会上去,通过调查研究形成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教与学互动,校内与校外结合,这种形式在学校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非常需要。我也是几所学校的客座教授,我感觉这种形式非常好。这使我想起主办这场报告会的组织者,也是经济学部的掌门人王东京教授,他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老师。以前对东京教授的文章我看过很多,但是真正的了解,真正走近距离的了解还是中青班的学习。他的文章我比较喜欢看,他的文章有一个特点,三个字:新、实、爽。很新,很多题目都非常新颖,都是围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第二很实,短平快非常实,短则一千多字,一般两千字左右,很符合现在的特点,大家都不愿意看长文章,很务实。再一个很爽,看过后很过瘾,我经常看完以后拍案叫绝,叫好。他的文章很多很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也贴近我们官员。所以在这种老师,这种教授的领导之下,肯定会出来一些注重实践,注重社会调研,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一批学者和学生。据说今天是第五个年度的报告会,但我是第一次参加,所以我耳目一新,很有感慨。我也预祝我们东京教授领导下的经济学部把这种活动长期办下去,办成我们中央党校的一个品牌。人民大学有一个每年一度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我参加了几次,最近又要开了,他们也是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好的。我想中央党校今天的这个会,我们还可以把它再推地更广一些,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央党校有一批人,从理论到实践都在研究、关注我们当前的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既研究虚的,更注重实的,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这是我今天到这个会场最大的感慨。

  我刚才听了陈教授的演讲,报告时间很短,我和陈教授也不认识,昨天刚刚见了一面。对他报告学的不深,研究的不透,刚刚了解。最近我们临近毕业,事情也很多,所以没有细细品味这个报告,这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我就刚才有感而发,听到的,包括我自己所思所想做两点点评,第一讲特点,第二讲启示。

  陈启清教授这篇不太长的报告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调查选题非常好,针对性很强,确确实实是当前,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更是当前中国在推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好。

  第二,这个报告从深层次剖析了产生金融危机的深刻背景和客观原因。他的话语不多,但是讲到很深层次的原因,这场危机的爆发引发是起源于全球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而且重点讲到了货币引发的问题。这场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斯坦利、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顷刻之间倒下三大投资银行,使得各个国家身受其害。一般来说理论界、学术界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分析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是纯自由主义市场行为,第二是金融创新过度,第三是监管不力。这些原因都是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我觉得陈教授能从更深层的层面把这场危机的原因往货币体系去引发,往全球经济循环引发,这样的分析也给我们很多启发。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负债国,也是全球利益得到最多的国家,靠什么?靠美元。大量的美元输出,大量的美元回来。一进一出,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出去的话只要把美元印钞机开动起来,印钞票成本很低的,全球都使用美元,给它创造利益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它又通过衍生金融产品抛售出去,让全球都在用美国所谓的金融创新,然后又回流美元。这种方式使得它两头都收益,两头都得到非常巨大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国家处于很尴尬的地位,我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这么一个国家,这种大国要发展经济,我们靠什么呢?靠两头。第一是靠投资推动,第二靠出口导向。经济靠这两架马车拉动,内需没发展起来,投资过热,出口过快,消费过冷,这个状况一直在30年中反反复复出现,没有大的改观。中国在这么尴尬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一方面进口大量的资源、能源,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原油第二大进口国,随着资源价格上升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这样高成本,低附加值的东西生产出来,再销售给美国,销售给欧盟,这使得中国处于非常尴尬的世界工厂的地位。我们花美元买的东西再出去收美元形成巨大的外汇储备,再转回来花几千亿买美国的国债,这样几个轮回,推动了中国GDP的高增长,当然也换来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引发了巨大的风险。中国经济发展外向型依赖太大,所以美国经济打个喷嚏中国就感冒,美国发烧生病,包括全球都跟着吃药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30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使得中国经济巨大发展,同时也潜伏者很多问题和危机。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使我们不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

  作者陈教授点出了这个问题,这个分析问题的观点很新颖,耳目一新。我们一般觉得是美国华尔街精英把金融系统搞乱了,但陈教授从货币体系、从全球经济循环来分析,很新,我非常赞成。当前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这支撑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强权政治,一切一切的根源都在货币,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如果再深入一点分析会更好。这是第三个特点,观点比较明确,比较新颖,思路比较开阔,分析问题的视角较为独特,把人带到更深层次的方面,放在全球角度下考虑我们全球危机。

  第四,所提建议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深度。有一些建议很值得重视,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可以研究。比如他提到五个方面的建议。我觉得五个方面有些问题操作起来是难的,但是有些问题很值得重视。比如推动中国经济和投资的转型,减缓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冲击。扩大内需,这和我们当前主基调一样的。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给大家的感觉是深不见底,我说过四句话,第一,影响很大,第二,困难很多,第三,持续时间很长,第四,办法总比困难多。问题很多,问题越来越往深入扩展。所以困难会很多,持续时间很长,短则三年,长则五年。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央国务院都有很好的政策措施,根本是要扩大内需。还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增加我国在金融上的话语权,这个也是可以做到的。现在国际金融秩序是美国加上欧盟、日本这些国家主导了,联合国成员国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这几个国家在主导经济秩序,特别是美国,美国不动事情是肯定搞不起来的。所以怎样增加中国话语权?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尽管这个机会不是很多,别人也不会让你说更多的话,但是还是有机会可以去争取的,这个建议还是可行的。

  至于说后面几条建议,比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难度很大,可以研究,作为方向。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把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几个条件,至少四个条件。第一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以实力为后盾,美国为什么能成功呢?美国的实力占全球26%左右的GDP,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三分之一都是它在主导,这种经济实力你中国哪一年才能到得了。以实力说话,这是美元支撑很重要的方面。第二,完善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监管队伍。还有一个就是刚才陈教授也讲到了,就国际上要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币,国际化结算没有人民币是不行的。第四,政治要有话语权,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是几乎没有,空白的。所以这个方面可以去研究。

  第五个特点,我觉得报告人的语言表达还是比较流畅的,观点比较新颖,思路比较清晰,讲话废话不多,言简意赅。所以我觉得这一点还是不错的,作者很年轻,这都是他做学问的优势。

  第六,讲点遗憾。建议作者在三个方面做点研究补充。第一,有些数据还可以再深入去分析,多增加点数据,全球的,国内的。我是习惯用数据去说话的,搞经济工作就得看数据,数据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反映一定的经济现象,有数据很直观,这一点建议加强一下。第二,对这场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到什么程度做点描绘或者深度分析一下。这么大的危机,对我们国家会影响到什么程度,深入到什么程度可以再去做点调研。比如江浙的企业,广东的一些企业,小企业很多都是步履艰难,融资方面很困难。这场危机给我们全球,也给中国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危机管理公共课,免费的一堂课,这个教训很惨重,对我们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危害也巨大。第三,作者分析了全球经济循环的过程,建议下一步对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点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现在大家都在谈调整经济结构,这个问题谈了很多年,年年都在讲,但是都调不动,什么原因?这次危机给我们有危险,也有机会,机会在哪,重在结构上要调整。我再举个例子,比如房地产,现在美国的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中国现在的房地产贷款占了银行贷款的三分之一。我个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靠房地产支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长久不了的,是有害的,只有以实体经济,高科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在发展,国家财力才有保证。现在很多学者都说借助当前的机会把房地产调整到位,能不能做到?很困难。第一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在那里,如果它出了问题,银行呆、坏账会增加,会引发潜在的东西,负面的作用,金融潜在风险不可小视。第二房地产相关产业就有50、60个产业,房地产如果倒下,相关企业都会受影响。第三,很多省市房地产收入占财政收入50%以上,这种结构很难去调整。短期的市场怎么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放在科学发展观这个大局来考虑怎么来调整,利用这次危机怎么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怎么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觉得教授总体讲的还是非常好的命题,引发了大家很多思考,所以有些问题我们会后还可以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赵振华:感谢赖主任精采的发言和点评。第四位报告人是李蕾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大家欢迎。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