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制:重启中国政改大幕(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3:52 中国经济时报
李军鹏认为,大部制方案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初步解决了政府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综合设置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了政府部门结构。例如,将药监总局并入卫生部,实行“大卫生”管理,加强对卫生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可以更有效地保障普通公民对药品食品、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认为,迄今为止,中国行政体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共性缺位——不仅是公开性、透明度和公众参与不够,而且整个的行政职能和结构都基本上是行政自我决定的,人大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作用很有限。不改变这种制度格局,恐怕机构调整幅度再大也难以让社会满意。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时,一定要让政府听听社会需要它做哪些事情——不论是环保、矿难、福利还是教育,也让大家看看目前的行政体制处理这些事情面临哪些问题、遭遇什么困难,然后再来决定如何设计各个部门。否则,可能会陷入部门改革及设置与社会公众需求相脱节的误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则表露了他对我国推行“大部制”所面临制约因素的担忧:首先,“大部制”需要适宜的大环境。一般理解,“大部”应该不是要扩大某些部门的权力,而是要解决职能交叉问题,提高行政效率。但目前情况下,把一项职能全归于一个部门可能危险性更大。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其次,“大部制”更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我们的这个环境也还有待改善。国际上实行“大部制”的基础是服务。一是这个“大部”是服务型的,所以它才能那么大,大得有道理,大得老百姓愿意而且高兴。二是这个“大部”并非权力大得没边,恰恰相反,那些“大部”跟我国的这些“小部”相比,在权力上都要自叹弗如。因为那些“大部”都是执行机构,而非决策机构。三是国际上“大部制”的人员管理都是雇佣制而非任命制。由此可知,中国式“大部制”改革并不能完全避免“南橘北枳”的宿命。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监会原副主席邵秉仁认为,此次大部制改革只是初步探索,今后还需深化,在条件成熟时,应融合职能,设立大能源部;铁道部也应尽快推动政企分开的改革,以便早日并入交通运输部,从而建立真正的大交通部。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毛寿龙建议,大部门体制改革可分两个阶段进行,2008年小范围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的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机构改革。到2013年,在巩固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政治、职能和组织层面的改革。 如何端掉那些“难啃”的“骨头”,顺利实施大部制改革方案? 实行大部制后,会否造成更大更集中更垄断的部门权力和利益?谁来监督大部?尤其是有无体制外力量制衡? 大部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主进程、人大政协制度的完善)如何衔接、互动? 大部制改革中如何处理人员分流、权力和职能整合等复杂的技术性难题?如何顺利地实施大部制改革方案? 当记者询及对大部制改革的这些隐忧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回答,要防止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切实转变政府理念,进行执政理念创新;必须使决策、执行、监督的部门和职能严格分开,以防止聚集部门垄断利益;必须使大部制改革与整个干部人事制度相配套;必须使大部制改革与法治进程相配套。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