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谈2008中国经济 (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1:16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吕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已经发生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能源、原材料、土地、水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标准显著提高,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客观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要素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是:在资源密集型行业,要继续推进生产能力向技术、设备和工艺先进的大企业集中,下决心淘汰技术落后、规模不经济、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重型成套设备、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交通运输设备、基础零部件、关键元器件、超细与智能加工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方面,缩小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从以代工为主转向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主;消费品生产要以提高质量、降低物耗、培育品牌和提高附加价值作为主要目标;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在继续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的同时,加快发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现代服务业。 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科技研发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是更突出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并要求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首先要促进科技力量向企业集聚,逐步实现70%以上的科技人才分布在企业;二是技术创新的目标必须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为牵引,而不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三是技术创新的重大专项也应以企业为主导,实行研发一体化。承担重大科技专项任务的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要为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服务。 在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安排上,由于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企业,因此国有大企业必须发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利用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企业积累能力显著增强以及2008年以后企业所得税调整的时机,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技术创新的比重,增加企业研发的投入;鼓励科技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增强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继续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暴利,使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不同行业的资本经营获得大体平均的利润。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并在市场上取得暂时领先地位的企业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以引导企业剩余资本投向技术创新,而不是依靠资本投机获利。(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节能减排 良性发展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强 在2006年预期减排目标没有完成的情况下,2007年我国节能减排形势开始出现逆转,上半年,GDP增长11.5%,万元GDP能耗却降低了2.78%,保持连续四个季度的下降,巩固了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良好势头。 减排目标设定后,节能形势走出先扬后抑的曲线是合理的,因为出台的各项减排政策措施效果显现要有个滞后期。上述情况表明,去年以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正在发挥作用。在当前形势下,2008年我国节能减排形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扶持、技术进步等促进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正加快显现。数据显示,近一个季度以来,几个影响节能指标的行业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焦炭、铁矿石的产量有所下降;钢铁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投资出现回调;发电量也较平稳,整个经济呈现出对高耗能行业需求下降的趋势。其次,今明两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我国的经济增长有速度放缓,出现回调的可能,依赖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会明显缓解,重化工业需求的高潮已经过去,相应地,其中占比较大的“双高”产业自然也会大大缩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各行各业资源利用压力加大,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应用开始推广普及。例如旨在降低能耗的高炉余压发电、煤气回收综合利用等技术在钢铁业被广泛应用;造纸产业减少废水排放的力度加大,凡实现规模经济的造纸企业,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产品结构上,大量“高效能、高污染”项目和产品被卡住,取而代之是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开始走俏。此外,《循环经济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已经提请全国人大讨论,节能减排的法制环境正日趋完善。相信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今年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再上一层楼。节能减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依靠行政手段和舆论宣传难以实现既定目标。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撑,也要对不利于企业和社会转向节能减排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进行清理。当前我国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成本和价格机制尚未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一些行业缺乏具体的环保排放和资源利用标准,执行起来缺乏操作性;环境监测预测还没有形成独立垂直系统,监测存在随意性等。这种情况降低了既有节能政策的施行效率,给循环经济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多制约,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本报记者温源采访整理)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商务部研究院博士 梅新育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外向经济大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稳居世界第三,服务贸易急起直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连续上十年位居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首,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实际上也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扩大对外开放”转向“建设开放经济”。如果说前者仅仅是单方面的对外开放货物、服务和投资市场的话,那么后者还包括贸易伙伴对我国开放货物、服务和投资市场。如果说在昔日外汇缺口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对外经贸增长的规模就是压倒一切的追求目标,那么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追求提高对外经贸的质量。可喜的是,2007年,在提高建设开放经济的水平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丰收已成定局,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1-1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969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出口110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进口865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顺差2381.21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贸易顺差,同比增长52.2%。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和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贸易政策发展的主旋律。2008年,中国的开放政策总体方针没有改变,中国会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中国会尽力保持对外资存量政策的连续性,会改进对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但中国有权利追求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有权对外资增量提出更高的标准,有权对外资存量落实昔日在某些地区形同虚设的环境、劳工等法规。海外投资者也需要充分意识到,只有采用与中国利益协调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中国机遇”,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既要看到中国外资政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也要看到创造了更多的新机会。对劳动者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工资水平上升,正在推动中国经济逐步从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向更依靠内需拉动的模式,也将吸引外商投资越来越多地从面向出口市场转向面向增长提速的中国国内市场。 当然,2008年呈现在中国外经贸人面前的并非坦途。就近期而言,2008年最大的潜在风险莫过于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和世界经济萧条。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经贸还需要继续应对外来压力和干扰,并加快推进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商品结构,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并稳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外需的发展模式,转向更依靠内需的发展模式。(本报记者张玉玲采访整理)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