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学家谈2008中国经济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1:16 光明网-光明日报

  宏观调控应重视成本推动型通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刘世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8年的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基调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2007年以来物价上升问题日渐突出,1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6.9%,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CPI的上升主要来自农产品涨价,其中突出的是猪肉涨价,而猪肉涨价部分地是由于国际上玉米被大量用于能源生产而导致价格上涨所引起。看起来这次涨价似乎有些偶然性。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次涨价并不是在农产品供不应求,而是在农产品总体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出现的,表明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供求,而是出在成本。除了上面提及的外部因素扰动外,农产品涨价更多地反映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反映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比价关系的调整。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成本上升压力并不只是表现在农业领域。一个时期以来,大多数要素成本上升已呈普遍之势,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条:一是原本以为“无限供给”的低价劳动力出现短缺,原本不宽裕的土地价格则大幅飙升,持续了20多年的“低价要素红利”开始减少,拐点已经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和谐社会建设等将促进相关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尽管改革并不意味着必然涨价,但被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向均衡点回归则是题中应有之义。三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在拉动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进入一个价格上升周期。

  要素成本上升是否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的物价上升,即通胀,将取决于要素成本上升速度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之间的较量。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已经出现,之所以没有演变为明显的通胀,是因为支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系列因素还相当有效。当要素成本上升加快,而支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相对趋弱以后,格局将会逆转。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通胀压力将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型通胀。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我们长期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削弱后,逐步确立起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某些方面更重要的是组织和制度创新,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注入新的活力。

  由此说来,成本推动型通胀只是一个表象,它凸显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面对的困境。所以政策选择的重点,首先是将这种通胀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但也是更重要的,是在控制通胀所赢得的时间里,切实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打好基础。(本报记者张玉玲采访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