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财经热点对话:中国经济过热但并不严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 06:22 金融时报

  特约嘉宾: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黄少安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建莹

  7月19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上半年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2%,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了4.4%。

  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为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决定自7月21日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经济是否过热?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经济快速增长的问题?为此,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教授。

  主持人:随着6月份的CPI达到4.4%,实际利率为负这个情况更加严重。您觉得是不是现在有更大的压力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缩小实际利率为负,或者说把它变成正的?

  黄少安:上半年CPI的上涨幅度当然不可忽视。我们知道,CPI是不包括

房地产价格的,如果加上房地产价格,物价上涨幅度还要大。利率实际为负的状况如果继续恶化,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应该改变这一状况。目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措施是加息和减免利息税。我认为:针对目前的经济有些过热状况,加息是主要的措施,可以同时减利息税。不过,减利息税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是不是主要的。因为:第一,目前我国经济过热的根源是投资和出口(根本上还是投资)过热;第二,我国居民消费历来对存款利息率(包括利息税)变化不敏感,而在储蓄和投资之间选择时对存款利率敏感。几年前开征利息税,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和投资(或抑制储蓄)、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措施发挥了作用,但是,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投资的增长与利息税也基本上无关,倒是股市价格的上涨把居民储蓄存款拉出来了。如果说几年以前开征利息税理论上还有道理(尽管实际作用不大),取消也没有充足理由,那么,现在已经是经济过热了,正好是一个减的时机。尽管我国居民的消费实际上还是不足的,但是继续征收利息税也不起作用。加息和减利息税能改变负利率状况,从而能抑制投资,但是不会影响消费,因为本来消费对利率不敏感。

  主持人:记者认为,综合看,中国经济目前是“过热”,但不是“严重过热”,大可不必惊慌。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出,经济过热不过热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就需要去综合地看。您如何认为?

  黄少安: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当然需要综合地看。我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总体上是过热,但是还不是严重过热。判断是“过热”的理由是,已经超出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环境恶化趋势加剧)、物价上涨趋势、为增长而增长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作为普通老百姓,判断经济热度的简单而直观的依据就是,如果物价上涨、所有交通工具都拥挤,肯定过热。“不是严重过热”的理由是,我国经济处于快速成长期,甚至可以说是起飞阶段,中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支撑,GDP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1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综合看这一次公布的数据,虽然GDP上半年增长11.5%,CPI上涨3.2%(其中6月份上涨4.4%),但是投资与去年同期比是回落的,这是一个重要指标。经济过热的根源是投资过热,投资过热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一定时滞后才是消费品价格上涨。

  我国去年和更早一些采取的一系列抑制投资的措施,已经发生作用---抑制了投资,GDP、CPI等指标是过去已经过快增长的投资的一个滞后和惯性反应,这些指标的回落,还需要一定时滞。只要投资回落或被控制,这些指标就会回落或者被控制。所以,综合地看,我国目前的经济是过热,但是还不严重,而且已经得到了控制,因为投资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主持人:从权威数据来看,物价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

房价上涨较快。您如何看待物价上涨?

  黄少安:物价下降一般只能发生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而物价长期不动,也是不正常的。前几年中国连续几年的高增长速度、低物价上涨速度也稍有一点不正常。而且,今年以来CPI的上涨并不一定是坏事,是对前几年低物价的反动或矫正。当然,作为消费者,巴不得永远不涨价。可是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增长越快,一般情况下,物价也会上涨得更快。连续多年的高增长,特别是2005年以来已经出现的投资偏热,经过一段时期后,必然推动CPI上涨,否则就是不正常。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工资大幅度增加(全国平均超过20%),特别是公务员工资涨得幅度很大,大大超过GDP增长。工资上涨是要推动CPI上涨的,农产品以及以它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上涨既是必然的,也总体上有利于农村和农民。

  主持人:针对目前已经过热的中国经济,该怎么办?

  黄少安:去年我们说经济偏热时,很多人不信,前几次过热也是,开始总有人不信。前面已经说了,是过热,但是不严重。物价上涨具有必然性,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不等于不要重视经济过热和涨幅趋大的物价。不重视就会变得更严重。作为中央的宏观政策,最关键的是要继续控制投资增长。尽管投资增长势头已经得到抑制,但是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关键,因为第一,物价上涨、出口高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大,都是根源于过快的投资增长。第二,投资增长是最难控制的,控制以后是最容易反弹的。这根源中国现行的体制。在现行体制下,所有的各级地方政府都有着加大本地区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而且都有一定对策规避中央的抑制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各级政府每当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在年中或年终总结时,常常会说,"在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经济增长多少"。所以,中央的调控措施,必须围绕抑制投资增长展开和安排。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加息和减利息税都属于这类措施。还得依靠行政手段(威慑其"乌纱帽")抑制地方政府官员的投资冲动。至于已经实施的对低收入居民的肉价补贴之类的措施,没有意义,会使政府很被动。因为,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消费品价格随供求变动而变动,是居民应该适应的。物价补贴是反市场措施;猪肉等商品,具有很大的替代弹性,居民(包括低收入者)在肉价高时少吃一点并没有多大影响;如果肉价涨了补肉价,那么,粮价涨了补吗?白菜涨价补吗?如果都补,财政不堪负担,更坏的是,我们在体制倒退,不相信市场,在重新唤起老百姓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欲望和观念---只要物价涨就盼望政府补贴,不补贴就有意见,认为政府不关心民生,这会让政府很被动。第三,政府真要关注民生,就要关注到最主要的问题上。现在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阶层,最重要的是最低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等。政府为什么不用物价补贴的钱充实到保障基金,从而提高保障水平和扩大保障面?

  相关专题:

  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

  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利息税下调15%

  相关报道:

  我国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近年来首次上调

  央行历次加息时间及对股市影响

  金融时报:如何看待加息

  双率调整传递三大经济信号

  调控再祭组合拳 加息与降利息税携手出台

  紧缩“石头”并未落地

  人民日报:为何二率齐动

  存款负利率基本纠正 储蓄搬家或延缓

  调控措施不改市场运行趋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650,000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