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社论丨“地摊经济”需要松绑 也需要升级

澎湃社论丨“地摊经济”需要松绑 也需要升级
2020年05月27日 18:03 澎湃新闻

  原标题:【社论】“地摊经济”需要松绑,也需要升级

  近日,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这是一个“放松”的信号,意味着城市管理对于“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有了更大弹性空间,既不是一刀切的一禁了之,也不是对占道经营产生的负面影响听之任之,而是“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城市的“绣花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实,多地已经开始了“试水”。比如,成都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

  以往,“地摊经济”、流动商贩,多给人破坏环境、影响出行的观感。城市管理者出台措施“禁”和“限”,也不难理解。但如果换个角度,小摊贩背后也有大学问,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成为当前的大事,充分发挥“地摊经济”、“夜间经济”这些“微就业”“弹性空间”在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复苏、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何让“地摊经济”发挥活力,也是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表示,允许“摆地摊”等临时的促就业政策将给市场的恢复带来新活力,是“保市场主体”的体现。

  这些声音说明,包容、提升、规范“地摊经济”,已日渐成为共识。对城市管理者来说,要从单纯的“禁”和“限”的思维,转化为引导得当、管理科学、服务到位,让“地摊经济”去弊存利、扬长避短,真正让各方受益。这需要智慧,考验地方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乃至试错的勇气。

  更长远地说,一座现代化城市,既要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现代商业设施,也应容得下一定规模的地摊、流动商贩和“深夜食堂”。对“地摊经济”不能一禁了之,但也不能无视背后的影响交通、深夜扰民、食品安全等问题。马路市场等被剔出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是“地摊经济”的难得完善、升级的契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霍琦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1 中天精装 002989 24.52
  • 05-29 天合光能 688599 --
  • 05-27 浙江力诺 300838 10.78
  • 05-27 燕麦科技 688312 19.68
  • 05-27 松井股份 688157 34.4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