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排名倒数,要求年底完成全年经济目标 总理警告东北三省:算总账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经济还在谷底,宏调怎么加码?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的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增速创近6年新低。此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了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今年是我们把经济运行指标,特别是GDP指标首次调低到7%左右。一季度经济指标虽然大约只占全年经济指标的五分之一,但它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开局’,开局会对全年产生重要影响。”李克强说。
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就是东北三省。李克强给东北立下了“军令状”,他要求今年年底,东北三省必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在视察东北时,李克强批“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批“70%仍处于土地闲置状态”,批“钱趴在账上”、“项目迟迟未见开工”。他强调,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板子虽然打在了东北三省,疼的却是全国的省份和地区。一位参与东北三省经济座谈会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总理批的是东北,震慑的是全国,给东北一个督促,同时也给其他省份一个警示。
总理批东北三省
每年全国两会后的总理首次离京调研都备受关注,而这一次,李克强选择的是东北行。
4月10日,李克强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
东北某省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处级干部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干事,一来无利可图,没有好处,二来怕担责任。
“有的地方确实存在官员不作为的懒政现象,但这不是因为中央‘八项规定’大家都不愿意干活了,从根本上讲,是一些地方想一步登天、一步到位,但改革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关键的是办法太少。”4月14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管原因如何,东北三省经济下滑是有目共睹的。数据显示,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今年一季度,这三个省的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李克强指出,从全国四大板块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就是东北。
梁启东对此有切身体会,他称这是“新东北现象”,表现在三个衰退上:一是由资源枯竭导致的资源性衰退;二是结构性衰退,产品结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竞争力大大下降,企业改造压力很大,创新能力不强;三是体制性衰退,东北最早进入计划经济同时又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改革压力大。
在座谈会上,李克强说,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对于东北三省面临的“确需帮助的困难”,要求有关部门也要出台具体措施予以支持。
“但现在的问题是,去年批给的土地,70%仍然处于闲置状态!”讲到这里,总理语气明显加重,“土地给了,一直闲着;钱下拨了,仍然‘趴’在账上;项目批了,迟迟未见开工!政策再好,不干有什么用?政策千条万条,不干就等于‘白条’!”
李克强给东北三省立下了军令状:“今年年底,东北三省必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经济为何失速?
距东北重镇齐齐哈尔不到200公里的扎兰屯,便是总理所说的“沉睡”中的城市。
“去年市区项目开发非常少,应该开发建房子的土地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2011年的时候,房地产项目遍地开花,但此后就逐渐萧条下来,2012年以来棚户区改造进展不大,没有开展新一轮征地。”4月14日,扎兰屯市相关部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扎兰屯市规划局网站上“规划公示”的项目数量显示:2011年规划公示的项目为11个,2012年没有,2013年3个,2014年3个。
记者注意到,扎兰屯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投资增速也呈逐年下滑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2013年同比增长18.2%,2014年进一步下滑至10.7%,尤其是去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竟同比下降33.5%。
这是整个东北地区的一个缩影。梁启东说,70%土地闲置表明,很多投资项目在东北很难落地,现在很多人并不看好东北发展的前景。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东北受困于产能过剩和房地产低迷现状,消费热点少,家电消费也趋于饱和,新的消费热点没培育起来,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梁启东称。
梁启东表示,问题更多地还是要从政府自身找原因,现在东北很多地方还处于“强政府弱市场”的格局,重国有轻民营,重大轻小,很多人不相信市场,本质上讲,就是思想观念和创新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不了决定作用。
不仅东北,其他省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湖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肖毅敏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在为湖南调研和草拟中长期发展规划,他的感受是,新的发展规划同过去十年有很大不同,以前是拉动房地产,但现在是如何在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
一位接近国务院调研组的人士坦言,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不适应新常态和经济形势的节奏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摆脱旧思维很难,“思路决定出路”,更不用说出台一些新措施,想出一些新办法了。尤其是,一些地方对“不唯GDP”的理解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GDP还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只不过GDP导向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以财政收入为导向的,现在是以居民收入为导向的。”梁启东称。
肖毅敏认为,为官不为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地方官员发展思路没转过来,一些人不能适应一系列的改革变化,所以没有作为,“一些地方政府跟不上中央的节奏,造成战略执行层面上的脱节”。
稳增长动力在哪里?
不过,地方也有地方的“难处”。一位地方财政部门的官员向本报记者坦言,尽管中央资金下拨到地方,但一些地方很难拿出足够的配套资金,在一些利润不佳的公益项目上,引入民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导致项目停滞。
“财政下发给农业的钱用不下去,以前是钱用不到位,现在是钱用不下去,县一级对财政拨给农业的钱不敢要,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地方政府不敢要,他们怕出事,怕纪委来查,怕担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武义更香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学文说。
俞学文还注意到,专项资金的主管部门缺少战略性的眼光,现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今年这里叫得响就安抚一下,明年那里叫得响就再弄一下,战略性不够,这个战略不是5年的战略而是10年20年的,甚至30年50年的战略扶持。
对此,改革成了不争的共识,无论从短期的增长还是长期的转型来看,改革和创新都已成为最大的动力。
在4月14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表示,稳增长要用足改革开放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向纵深,通过进一步减少审批,破除制约发展的束缚。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改革也要同步推进,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在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拓展新空间。
“政府权力现在还太大,应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改进执法环境,形成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梁启东称。
梁启东建议,中央应加大对东北的政策倾斜力度,出台实打实的政策,比如丹东和大连的自贸区设立,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比较慢,港口设施应尽快启动。
“中国现在正面向新的平台,向现代服务业推进,但这是中国经济的短板,因为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工业化的结构,进一步发展空间没有打开,所以今年和去年经济增速都出现下滑,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才能扭转现在的困境。”肖毅敏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