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经网:汇源收购案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 16:08  《财经网》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成为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后第一起被否决的收购案,应汲取教训的不只是这两家公司本身

  《财经》记者 王姗姗 秦旭东 梁冬梅 董凌汐 赵何娟 驻华盛顿记者 李增新

   汇源收购案教训

  2009年3月17日,在经历了长达198天的马拉松式调查评估后,中国商务部针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886,下称汇源)一案的反垄断审查,终于走到了最后三天——按照商务部此前的披露,3月20日将是审批裁决的截止期限。

  对于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而言,这可能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忐忑不安中,他与一位关系密切的国企高管打了一个赌。

  似乎是为了对冲心理上的焦虑,最渴望交易获批的朱新礼打赌,“批不了”;这位国企高管则打赌“能批”。“但实际上,这件事情越拖就越不可能批准。”事后,这位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第二天,谜底提前揭晓。商务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审查决定的公告》。朱新礼赌“赢”了,但恐怕他宁愿赌输。

  “3月18日当天,我们两家还在讨论新的经营班子,已经基本各就各位了。就等最后任命。”一位汇源公司高管回忆起当天的情形,忍不住为这场婚姻“功亏一篑”惋惜。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要为这场“意外”善后的不只是可口可乐和朱新礼,还有决定了这起收购命运的权威机构——中国商务部。

  “中国政府的这一裁决,传递出一个与‘保护主义’相关联的非常不利的信息。”来自《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称。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针对可口可乐的裁决,表明中国政府对于重要并购项目的“不合作”态度,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对于那些对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并购项目已产生顾虑的国家政府,裁决为他们表达反对意见提供了依据。这一结果,也将会导致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贸易量的萎缩,以及总体上向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倒退。”

  此时,正值G20(20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借全球经济危机大行其道,正是此次G20峰会最受关注的话题。就在朱新礼打赌的同一天,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贸易保护:初现端倪但趋势令人担忧》的报告。

  成立七个月的商务部反垄断局,第一次以否决案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反垄断法》的力量。这桩裁决在一个敏感时刻宣布,所引起的争议如此强烈,其影响更远远超越了法律层面,延伸到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这可能是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当朱新礼努力重新聚焦涣散的人气、稳定上下游渠道以重整汇源之时,中国商务部官员们也正试图化解此次裁决引发的不利影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商务部长陈德铭公开回应,称中国积极引用外资的政策不变,认为中国将因此限制外资进入,是“非常大的误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连续在网站上,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对裁决理由作出解释。该发言人反复向外界强调,这是中国就《反垄断法》作出的一个纯粹的法律决定,不代表保护主义,亦与保护民族品牌无关。

  一起原本基于商业目的的并购交易,被如此之深地卷入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的漩涡,这恐怕是包括朱新礼、可口可乐和中国商务部在内的当事各方都不愿见到的情形。

  那么,从2008年9月3日交易宣布到可口可乐正式递交反垄断审查材料,再到最终的裁决,在近200天的漫长过程中,是什么力量交叉作用,导致了最后引发巨大争议的决定?

   24亿美元收购震撼

  日益发酵的舆论态势表明,汇源已经不是一头只属于朱新礼自己的“猪”

  如果可以选择,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一定不希望这桩交易如此兴师动众。但从一开始,交易的金额和交易对象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逃离公众的眼球。

  2008年9月1日上午,挂牌刚一年半的汇源突然在开市前停牌,透露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并购交易。两天后,汇源宣布,可口可乐公司已向持有汇源66%股权的三大股东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达能及华平基金旗下Gourmet Grace提出每股12.20港元收购要约。由于引发全面收购要约,此宗收购金额合计179亿港元(约合24亿美元)。

  这一报价,较汇源前一交易日收盘价4.14港元,溢价近2倍,对应市盈率高达25.99倍。如获批通过,将是可口可乐历史上的第二大收购案,也是中国迄今最大一笔外资并购案。交易的一方,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饮料巨头,另一方,则是中国果汁饮料的知名品牌。

  根据AC尼尔森调查数据,汇源2007年在百分百果汁和中浓度果蔬汁市场分别占有42.6%和39.6%的份额,居于领先地位。虽然汇源近两年业绩增长放缓,但中国果汁消费市场增速惊人。Euromonitor预测数据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果汁市场将保持14.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12年,消费总量将达191亿公升。

  交易宣布当日,汇源复牌以10.94港元高开,股价一度冲至11.28港元;最终收于10.94港元,较前日上涨164.25%,显示市场对交易获批前景持乐观态度。

  高达24亿美元的出价,帮助可口可乐“消灭”了包括百事可乐在内的其他竞购对手,也显示了其志在必得的雄心。“中国市场潜力这么大,就算现在不挣钱,也要先占着。”一位与可口可乐商业往来甚密的国企高管,向《财经》记者透露可口可乐的收购动机。

  在穆泰康看来,“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的成功品牌,与可口可乐中国业务相辅相成,”对于可口可乐巩固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扭转在全球非碳酸饮料市场的颓势非常重要。

  正是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和可口可乐24亿美元的出价,引起了舆论的巨大关注。在缺乏其他民意表达渠道的整体环境中,网络民意渠道的作用显示出特殊地位。

  2008年9月3日,交易宣布当日,新浪网即推出了“是否赞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网上调查,超过55万网民参加。结果显示,近八成网民反对本次收购,六成以上的网民不看好被可口可乐并购以后的汇源。

  此前,多个中国知名消费品牌如美加净、乐百氏、小护士等,被外资并购后遭遇“雪藏”命运,更放大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悲情气氛”。一时间,“保护民族品牌”之声四起。

  也许是意识到反对声音过于强大,短暂的沉默过后,朱新礼开始在各种场合发言。2008年9月6日,他在位于北京顺义的汇源总部召开了一个小型记者见面会,发表了著名的“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的理论。

  不过,此后日益发酵的舆论态势表明,汇源已经不是一头只属于朱新礼自己的“猪”。

   负重反垄断

  汇源是私营企业,所在饮料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惟一可能对交易构成障碍的是反垄断审查

  和碳酸饮料市场的双寡头竞争格局不同,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全国果汁饮料厂商多达4000余家,规模以上果蔬汁生产企业大概340多家。整个果汁市场分为百分百果汁、中高浓度和中低浓度三个细分市场,而中低浓度是前两者市场总和的2倍。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在中高浓度和百分百果汁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汇源,在整个果汁市场大约只占8.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可口可乐则凭借一款中低浓度产品美汁源的成功位居第一,占11.8%。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文为《财经网》授权新浪财经中心(财经、科技频道)转载,并未授权新浪网合作伙伴转载,如新浪网合作伙伴擅自转载构成侵权,责任自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