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中国期刊业平平淡淡又一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6日 17:41  《传媒》杂志

  2008中国期刊业平平淡淡又一年

  本刊记者 杨春兰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个多事之秋,是个值得铭记的不平凡的年份,但我国的期刊业却依然稳居在传媒一隅,没有大起大落的喧嚣与热闹,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惊涛骇浪,它只是在平稳中前行并不断积蓄着能量。

  胸怀大局,服务大局

  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弱势媒体的期刊在2008这个喜与悲同在的年份表现出了它的责任和担当,进一步树立了为大局服务的观念,期刊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较强思想舆论引导能力、文化信息传播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文化事业和产业形态。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媒体的作用表现得异常突出,期刊的生命之花也再次绽放。震情传来,中国期刊协会联合搜狐网共同倡议:全国期刊出版单位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全国数千家期刊出版单位以“抗震救灾,刊界有我”的自觉和责任,投入抗震救灾的媒体大行动中。

  《家庭》、《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财经》等多家刊物的记者克服暴雨、余震、道路不通等困难,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往灾区采访。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报道工作,多家刊社通过捐款向灾区献爱心。有数据显示,震后的一周多时间内,全国期刊界通过红十字机构向灾区累计捐款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除了直接向红十字机构捐款之外,期刊界还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善款,呼吁人们奉献爱心。《南方人物周刊》发行总监何正东表示,读者每买一本杂志,《南方人物周刊》将拿出1元钱捐赠灾区;桦榭新刊《伊周Femina》决定将5月27日创刊号在零售渠道的销售净收入,全部无偿捐献给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嘉人》联合国际顶级时装品牌募款援助灾区。

  除了资金的援助,期刊界人士还在时刻关注着灾区的震后重建工作:《看天下》杂志决定将其5月22日的所有发行收入用于在灾区捐建学校;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为灾区学校提供价值2万元的图书;《成都客》的编辑记者们还将长期轮流为灾区的孩子们上课;一些拥有专业资源的心理类期刊,组织专家进入灾区,对灾民特别是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中国期刊协会为表彰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和先进个人,还决定在全国期刊界开展评选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和先进个人的活动。

  如果说汶川地震让中国的期刊经受了灾难的考验,那么2008北京奥运会则更加彰显了期刊服务大局的观念。正像不少专家所预测的,由于期刊本身的媒体特性,它很难像报纸、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那样在奥运媒体大战中分得一杯羹,尽管这样,期刊仍然以一己之力为奥运之年添光彩。

  北京题材和奥运专题成为2008年各家期刊当之无愧的封面“主角”。旅游杂志一马当先,主打北京封面,《旅行家》推出了“后奥运,北京脸”专题;新闻刊物也不甘落后,《新周刊》以《看不见的奥运》、《奥运开幕式全盘点》、《奇异中国》等专题带人们领略了奥运的期刊之旅;美食杂志同样精彩,《美食与美酒》的“我爱北京”主题虽然题材不算新鲜——介绍传统小吃和现代菜肴,但行文极富北京特色,《来了就是爷》等题目和文章显示出了北京文化自有的洒脱和不吝。多种刊物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北京,带领读者挽救即将消失的文化,缅怀历史,解读历史。北京在历史与现代中交融,而杂志成为了这种变化的记录者。

  2008中国期刊不仅凭借其对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的优势,为读者演绎了更有价值的资讯,还被当作电视节目导视的最佳拍档。由中央电视台全力推出的体育综合类杂志《第5频道》首期8月刊全面解读北京奥运的赛场内外,详细介绍央视奥运报道的幕前幕后,为广大电视观众和体育爱好者奉上了一本货真价实的奥运观战指南。

  两极分化,几家欢喜几家愁

  正如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所言:“2008中国期刊业呈现出两极走的趋势,有些期刊如鱼得水,屡上台阶;有些期刊在金融危机、纸价上涨的影响下,举步维艰,期刊业的转企改制也将让其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2008年,雪灾、地震、奥运、毒奶粉、纸价上涨、金融危机等事件一浪高过一浪,这使得中国的期刊业挑战与机遇同在,欢喜与忧愁并存。一些老牌期刊依靠其品牌号召力不断创新壮大,对于他们来说,生存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展。2008年5月16日,由时尚杂志社摄制出品的我国首部时尚电影《时尚先生》在京上映,并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与此同时,时尚传媒集团开始进军电视领域;6月25日,读者出版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读者龙卡”发行仪式。跨行业多元化发展为相对沉寂的期刊业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在大众类期刊方面,《家庭》、《知音》、《故事会》的位次无人撼动;在时尚类期刊的排名中,瑞丽和时尚集团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市场地位;而在经济类期刊中,《财经》、《世界经理人》、《中国企业家》、《商界》等也依然独领风骚。老牌期刊在“变”与“不变”之间,不断增强品牌意识,正逐渐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期刊业的百舸争流中,品牌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成为其发展趋势。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2008中国的期刊业有了新发展和新亮点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只是期刊金字塔的塔尖部分,在品种近万的期刊家族中,能够历久不衰、经受市场考验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一些依靠行政拨款勉强维持生计的期刊,有的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地,有的干脆“旧瓶装新酒”,改办他刊。在越来越猛烈的市场改革大潮中,当一部分期刊已经大踏步走进“小康社会”之际,还有一部分期刊却面临着生存的“温饱问题”。

  期刊改制,在路上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2008年,中国的期刊业依然在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这条道路上有困惑和迷茫,也有成绩和喜悦。不管怎样,他已经迈开了前行的脚步。

  2008年6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为经营性报刊的体制改革制定了“三年三步走”的具体目标: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报刊的改革,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报刊的改革。要进一步通过推动产业集中和企业重组,在我国培育出几家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国家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一向作为转企改制开路先锋的家庭期刊集团于2008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组建家庭期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广东省政府授权省妇联对集团公司暂时代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据家庭期刊集团董事长徐春莲介绍,《家庭》的转企改制将依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计划和路线图来推进:第一步,进行公司制改造,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第二步,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国资控股公司;第三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上市。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家庭期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一个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主业突出、多元化经营的现代文化企业集团。

  继2007年的出版业上市热潮之后,2008年出版传媒集团的上市步伐也明显加快,一些社办期刊因此有可能搭上“上市”的快车。读者出版集团选定券商着手上市工作,这意味着《读者》这个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已经启动上市步伐;知音传媒集团也在力争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改制上市工作。

  毫无疑问,通过上市的资本运作,期刊能获得更多的资本输血,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大多数期刊“小本经营”的压力。然而,上市能解决中国期刊发展的关键问题吗?上市期刊对体制突破的“期待”能否实现?正如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朱玉祥所分析的,上市涉及的最核心问题是资本市场,但传媒产业发展的本质问题却不是缺钱。他说:“我们必须清楚,上市的目的不是圈钱,因为传媒产业不是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关键是上市后资本如何升值?能去做什么?会不会面临钱花不出去的问题?”无独有偶,石峰也认为目前中国期刊业上市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说,“按照上市的标准,中国的期刊还都比较弱小,上市之前必须兼并重组,进行集团化、集约化建设,壮大实力。”克莱博体育文化传媒中心总裁兼总编辑钟立飞则认为“上市并不是社办期刊唯一的选择”,相对于上市,他更赞同在江西出版集团股改的框架下进行期刊资源的集团化、集约化整合。

  期刊网络传播,向成熟迈进

  数字出版引领期刊未来,但2008年的期刊数字化似乎缺少前两年的喧嚣和热闹,进入了一个潜心“修炼”的阶段。尽管如此,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与万方数据的“基因重组”还是一度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因为它重构了中国的STM在线出版,期刊网络传播也由此开始向成熟迈进。

  2008年,万方数据与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信息服务商与信息资源源头首次合作的范例。自此,万方数据以一年几百万元的合同金额获得中华医学会旗下115种医学期刊的独家数字出版权,以3年为期限。在合作宣言中,万方宣称可以在三方面对传统出版链条实现提升——提升产业发展空间,有利于打造信息服务民族品牌,使传统信息服务业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迎刃而解。这两家单位的合作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委托与代理”关系,其合作将朝着一个价值统一体方向发展。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秀梅说:“就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只有融入了别的‘血型’,你才会有变化。”这种“产业再造”必然会对我们传统的认知提出挑战,这种以“聚变”求得一个甚至几个量级增长的效果能否实现,还有待于三年后的检验,但无论如何,万方和中华医学会期刊的合作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实践的案例,为期刊的网络传播铺设了一条向成熟迈进的道路。

  龙源期刊网更是以数据证明了网络阅读正在走向成熟。2008年11月7日,龙源发布了又一年度的期刊网络传播报告,对在线传播的2400多家期刊的点击、阅读状况做了一次全面的检阅。数据显示,2008年TOP100个关键词的检索次数是2007年的2.3倍,而其中刊名的检索次数是2007年的10.62倍,人名检索次数2008年只是2007年的十二分之一。这些数字向我们证明期刊的网络传播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忠诚的网络读者。

  交流与合作,成为发展主旋律

  期刊传播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著名期刊都已经发展成跨国性的传媒集团,我国的期刊虽然已经开始探索“走出去”的经营方略,但大多数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通过交流与合作为期刊业发展寻求新的突破成为其不变的主旋律。

  2008年8月5日,《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在北美正式创刊发行。这是继2007年该刊在日本成功发行日文版《新闻中国》后,实施海外发展计划的重要一步;作为中国大陆首开先河走向国际的主要期刊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也即将上市,面向渴望寻根的海外华人、频繁往来于中国的国际商业精英,以及所有热衷于中国丰富多彩文化和地理的人群;2008年1月,由美国读者文摘公司与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版权合作的《普知》杂志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这是《读者文摘》首次在中国内地发行;2008年7月14日,在全球新闻学领域享有盛名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2008年4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会见康泰纳仕国际集团董事长乔纳森?纽豪斯一行时谈到,中国期刊出版单位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版权合作取得良好进展,目前,全国有26家时尚生活类杂志、32家科技类杂志、1家商业类杂志与国际杂志出版机构开展版权合作,合作空间还很广阔。

  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将会为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但最终我们还需要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因为双方实力的不对等,弱势的一方很难真正改变附庸的状态和获得同样的回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