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信擦肩贝尔斯登陷阱 海外扩张遭沉重打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2:36 经济观察报

  袁朝晖 罗博

  谈判正欢的合作伙伴突然被贱卖了,自己却没得到任何正式通知。中信证券从网络得知消息后,便立即公告撇清与贝尔斯登的关系,终止与其合作战略计划。

  除了那点不值得一提的尽职调查差旅费外,中信证券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躲过了一场不小的劫难,可谓因“祸”得福。不过,对于志在扩张,想要在亚洲地区甚至在华尔街扩展业务的中信证券而言,这也不啻为一个沉重的打击。

  中信证券表示,鉴于公司未曾与贝尔斯登签署任何正式协议,更未支付任何价款,因而公司不会承担贝尔斯登相关的投资风险及损失。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始于2007年11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初期阶段,双方拟议相互投资和业务合作。中信证券拟认购贝尔斯登公司发行的约10亿美元的可转换信托证券,期限40年,转换后相当于贝尔斯登总股本的6%。中信向贝尔斯登发行6年期可转债,转股后相当于总股本的2%。协议当时,两家公司的股价分别为106元和120美元。

  之后,贝尔斯登和中信证券互派多位员工,驻扎到对方公司内部进行尽职调查,但由于会计年度的问题而迟迟没有完成。

  在贝尔斯登和中信证券股价均下跌逾50%后,双方于今年2月重启谈判,以求增加相互持股的规模。双方还计划成立一个覆盖全亚洲的投行业务合资企业。

  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尽管没有明确表示,但摩根大通显然不会拿起贝尔斯登的“接力棒”。据知情人士表示,摩根大通将不会接手贝尔斯登此前的各项审议中的商务计划,这其中就包括和中信证券的合作。

  “摩根大通肯定不会继续这个交易,摩根大通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伙伴标准,因此,中信证券在一段时间以内,显然要放弃海外扩张和国际化步伐的速度了。”参与此次交易的消息人士直言不讳。

  原本打算在两会后解决此事的中信证券因“祸”得福。中信证券内部人士指出,事实上中信离“万丈深渊”还有三步,一是尽职调查尚未做完,而在国内尚需要中国的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和商务部的批准。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也是通过网络新闻知道。贝尔斯登的流动性因挤兑风波而迅速恶化,摩根大通和贝尔斯登迅速达成以每股2美元进行全面收购的协议亦震惊了中信证券,中信证券随即决定终止该交易,并在上交所周末休息的时候紧急加班以斟酌公告的发布。

  中信内部认为,这次并未实施的合作其实帮助中信证券积累了成长经验。“双方互派了很多人交流。虽然没有做成,但是中信证券的确很有收获,积累了成长经验,比如在谈判、调查、培训的过程中锻炼了队伍,而且只是交了点尽职调查费作为学费,却实地学习到了欧美同行的管理、技术系统。”

  “这次意外,对中信证券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尽管也许有些人并不愿意承认。”参与此次交易的知情人士感叹。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