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传媒观察 > 正文
 

这是报业的艰难时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15:01 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翼 来源:中国经营报

  面前这个新加坡男人,外形俊朗、举止文雅,偶有些许腼腆,他的经典动作是双手掩面、宛尔羞涩。

  回答记者提问,《亚洲华尔街日报》主编蔡翔祁始终保持着不疾不徐的姿态。说来让
人难以置信,蔡翔祁竟浑然不知10月17日之后《亚洲华尔街日报》改为小开版的售卖价格,“不要奇怪,在这家报社,我只负责内容,涉及广告经营的情况我不能给出你任何答案,因为我几乎一无所知。”

  当蔡翔祁抛出观点: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他的表情明显有些忧郁。这也难怪,从周刊到月刊,《远东经济评论》的衰变折射出英文纸媒在亚洲市场的艰辛与尴尬,系出同门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如何能够超脱于外、故作洒脱?

  《中国经营报》:10月17日起,《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变成一份“小报”,期间你们也进行了适当裁员。据我们所知,近年以来英文报纸在亚洲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得很厉害;与此同时,亚洲乃至全球出版行业正经历严峻考验。《亚洲华尔街日报》是否也感受了冬天的冷意?

  蔡翔祁:我承认,这是报业的艰难时刻,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今天,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机遇和压力并存。对我们大家来说,这个时代尤为动荡,因为我们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迅速地变化:我们的商业模式被倒过来了。报纸在广播和电视的冲击下幸存下来,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比过去更加机智和敏捷地适应新的环境。在美国,过去的几十年中,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不断降低。最近一篇《美国新闻评论》的文章给出了让我震撼的数字:一个对30岁以下读者的调查显示他们中间只有23%前一天阅读了报纸。而更加令人吃惊的结果是, 至少在表面上看来,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在过去10年阅读或收看电视的时间下降了16%。

  在亚洲,形势还算不错,2004年间,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4.1%。但是全球媒体的不断演变,包括非传统新闻媒体的出现,意味着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吸引那些对广告商有价值的读者群越来越困难。但是回过头来看,《亚洲华尔街日报》创刊之时,越战刚刚结束,那时侯的亚洲充满了动荡,充满了不确定性。创新与突破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

  《中国经营报》:年轻一代逐步远离报纸,网络特别是博客对传统纸媒的冲击显而易见,网络化的今天,新闻对速度的要求变得更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亚洲华尔街日报》如何保证新闻内容的速度与质量,以应对网络的挑战?

  蔡翔祁:记者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充满不安的时代。我也时常担心我们这个行业和我们的职业。读者们的耐心越来越少,而对科技越来越敏感。我们无法期待读者每天只满足于一张报纸,我们也不能仅仅把信息通过屏幕扔给他们而让他们自己在办公桌前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我们需要把两种形式的新闻都提供给他们:不是以两种分离的互不相干的形式,而是以一个完整的组合,把每种媒体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并尽可能地减少各自的局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通过我们的网站和通讯社全天24小时更新全球突发新闻,而在第二天,《华尔街日报》的印刷版为这些新闻提供深度的报道。非常显然,所有的操作都需要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采编工作,道琼斯在这方面已经做了123年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有些新闻我们希望在其发生时立即阅读,而另外一些新闻我们更愿意在放松的状态下深入了解。

  总之,读者对我们所提供的新闻有着健康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需求,即值得信赖的新闻和优秀的报道。在可预见的未来,报纸,无论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无论通过平面或在线方式消费,都将是全球最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采集力量。平面和在线新闻的整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运营模式?而我们作为严肃的新闻工作者,当发现读者真正想看的新闻是关于小甜甜、周杰伦的时候,将如何履行更加广泛的公众责任和使命?我们面临的问题比答案要多,但是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我们能够牢记于心,你必须接受,而不是逃避新趋势,你必须不断探索一系列新的运营模式和机会。我不认为网络对纸媒的冲击不可抵抗。媒体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日报在亚洲读者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虽然现在信息渠道急速增加,电视、互联网以及博客给报纸造成冲击,但这些信息爆炸的结果只会令精英媒体升值,而不是贬值。

  《中国经营报》:据我所知,你们的改版决定并没有经过严格审慎的读者调研,依循的只是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这是否有失草率?改为小报是否也有削减、控制成本的考虑?

  蔡翔祁:没有,我们没有成本的压力。艰难时刻不是所有的报纸都能存活下来,报业的独特性在于随时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新闻。我们也并非想通过改变为小开版以增加报纸的发行量,而是希望通过这一措施使报纸在网络时代为读者提供更加具有亲和力的阅读体验。这一决定的很多因素都和当今人们的阅读习惯有关。我们的眼睛已经习惯接受一个简约浓缩的页面范围,这个范围碰巧接近于电脑显示屏大小,小开版使得读者更容易吸收信息。“小报化”可能是一种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潮流。也有设计人员说未来报纸的大小就像一张A4复印纸大小,谁知道呢?我不知道那一天是否真的到来。

  与读者建立紧密联系并不意味着任何事情都要问他们,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上街当面询问读者对报纸版式的要求。今年年初我们委托了专业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读者更接受小开本。有的时候需要引导读者,而不是简单给他们一份“小报”。报业绝不仅仅是一个媒介,或是一笔买卖。他们是公众服务,代表了公众信任,是我们的社会和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获得读者的尊重与信任,这个过程往往非常漫长。

  蔡翔祁:出生于新加坡,曾在新加坡政府军队服役,短期内担任过电脑程序员。拥有芝加哥大学数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亚洲华尔街日报》,担任驻菲律宾马尼拉的记者,1995年10月,奔赴越南,负责创立《亚洲华尔街日报》河内分社。1997年以后,调往香港担任《亚洲华尔街日报》总编,是第一位执掌亚洲地区主要国际出版物的亚洲人。

  相关报道

  纸媒体“紧缩”过冬谋求向上生长路径

  永远到底有多远?对报纸来说,这个“永远”只有35年。菲利普·迈尔,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他在自己的新作《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下了个耸人听闻的判断:2040年4月最后一位读者在读完最后一份报纸后将其丢弃。

  来自全球报纸协会的数字显示,从1995年到2003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在欧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2%。20世纪60年代,5个美国人中有4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现在只有一半的人在读报,且仍有减少之势。

  3200万英镑,这是老牌财经类报纸英国《金融时报》连续报亏3年里的最高亏损纪录,那是2003年,英国的失业率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美国传媒大亨默多克曾经认真地考虑过收购英国《金融时报》《金融时报》以冷漠的脸庞暗示对方“连想都不要想”。

  不过还好,在2004年的最后一季度,英国《金融时报》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收支相抵。也就是说,高额亏损止住了。英国《金融时报》集团CEO欧利华不敢掉以轻心,今年以来的广告形势让他很紧张。IT行业、电信公司广告投放的大幅减少,直接影响了英国《金融时报》的广告收入,绝大多数英文商务纸媒都遭受了这股“寒流”的袭扰。单纯从地理范畴来看,英国《金融时报》在欧洲市场的王者地位有目共睹,但在美国市场被《华尔街日报》钳制,广告增长滞缓,因而冲抵了整体收入。

  2003年,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在亏损摸顶的背景下,推出《金融时报》的亚洲版。英国人在亚洲的动作比美国人晚了27年,《亚洲华尔街日报》的创刊是在1976年。

  或许是赢利前景不明,英国《金融时报》在亚洲的拓展一直保持着保守的速度。而《亚洲华尔街日报》至今在香港、新加坡等9个亚洲城市设有印点,发行范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相比较来说,《亚洲华尔街日报》保持着相对快速的扩张态势,这些年虽然在内容上获得了非常多国际性质的报道奖,但总体来看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印刷点过多,成本加大拖累业绩,这或许算得上一个教训。

  《亚洲华尔街日报》主编蔡翔祁称:“报纸必须在经济上养活自己,只有这样我们这些新闻从业人员才能保住饭碗,实现我们的使命。《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道琼斯公司,正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报纸的广告也在不断变化,同样源自于网络媒体的冲击。”

  蔡翔祁曾经和一位管理咨询顾问说自己很幸运投身于信息经济,对方立即纠正:你在一个“眼球”经济中。他的意思是说,大体来讲,报纸吸引并聚积了读者的眼球,然后把读者群卖给广告商。这是报纸的生存之道。因为美国报纸70%~80%的收入来自广告,其次则是发行。《亚洲华尔街日报》7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广告,如何审时度势开发新的业务模式,创立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对他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紧要问题,形势逼人。

  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在亚洲市场,英文纸媒的日子相当局促,有的报纸干脆收缩战线退出。不止在亚洲,在赖以存活的欧洲,英国《金融时报》的发行量呈持续下降之势,经营状况好转的2004年,发行量仍在下滑。为了保住读者拉抬发行量,英国《金融时报》砍掉了体育版,满足读者需求增设专栏并推出免费的下午版。此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英国《金融时报》集团CEO欧利华坦称,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如何保持新闻内容的速度与质量,如何结合传统和新的手段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如何开发新的业务模式。

  业界动态

  PFT再演“人才空降”灵智精实两高层闪电加盟

  继有“中国公关之父”之称的杜孟(Serge Dumont)加盟PFT传播集团后,9月23日,原灵智精实整合行销传播集团两位高层——北京董事总经理陈智豪先生、中国区执行创意总监窦仁安先生也宣布正式加盟。至此,PFT传播集团2005版“人才空降”已经梅开两度。PFT传播集团凭此可建立起一支足以与国际4A广告公司抗衡的竞争团队,从而实现在广告业务上的重拳出击。据悉,陈智豪和窦仁安将分别出任PFT国际广告公司总裁和副总裁兼执行创意总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