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地产宏观调控后的复杂故事 上海市场无量空跌(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5:35 《商务周刊》杂志

  地方的地产方向由谁来主导?

  上海房价暴涨势头被有效遏止,但政府的出手却依然在房地产业界存在多种争论,其中之一就是如果要调控的话,那么某个地方的调控应该由谁来主导?

  “房地产市场地方差异如此之大,这个特征决定了谁离市场越近,谁越了解这个市场
的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汪利娜向本刊指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央怎么可能知道或判断某一地区的房价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一些上海本地的房地产商也认为,上海当地的官员和学者对上海地产的判断应该更为科学。“他们(当地一些官员和学者)就从来也没说过上海地产有泡沫。”一个开发商说。但这一观点被顾云昌反驳了:“上海市的官员确实没有说过上海房地产有泡沫,可是建设部官员、中央政府也没有说过。”

  “我们只是说上海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了。‘泡沫’一词含义太模糊,它是学者、媒体和民间的一种说法。如果官员们都说有‘泡沫’,市场引起的负面反应会更大。”顾说。

  有很多社会和制度经济学者指出,来自地产的巨大利益往往左右地方政府的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比如我国的城镇土地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二级市场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对集体怎么所有并未明确规定,而且集体用地要进入市场必须通过一级政府。在实行招拍挂以后,政府利用其特殊地位更加名正言顺的从农民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专家认为,这是地方房地产投资冲动原始动力,往往让地方政府沉醉其中,不觉风险逼近。

  除了这种因为制度产生的全国通病外,上海还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经济定位,政府成了上海房地产发展的直接设计者和参与者。这一特点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证据。上海市政府“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的口号,便给上海地产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日益成为上海政府衡量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林荣时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个基础的真正含义。

  去年下半年,林打算在陆家嘴附近或者黄浦江沿岸找一个能“显示实力”的高档写字楼。但前前后后几个月竟然没有找到一处可以租住的甲级写字楼。“中银国际大厦只有2套可以出租,招商大厦只有3套,中保大厦没有,汇丰大厦没有,金茂大厦没有。这都是30层上下的大楼啊。”陆家嘴地区甲级写字楼每天的租金基本上都在0.8美金/平方米以上,像金茂和汇丰都达到了1.1—1.5美金。林好不容易通过朋友介绍在附近找到了一个高档写字楼,还被告知只能以物业公司的身份进驻。后来才知道,在陆家嘴的高档写字楼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没有全国知名度的免进。林后来调查发现,上述几个租金令人咋舌的高档写字楼,进驻的除了国内著名的金融机构外,大部分是清一色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一家日本公司竟然包了半层楼给员工挂衣服”。

  “吸引世界500强大公司进驻上海,是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后定位国际性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浦东一位负责招商引资的官员展望道。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战略,让上海地产人总是用美金而不是人民币来衡量上海核心市区的楼价。基于这一点,中央可能会比上海更能保持一个旁观者的理性。

  但印华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相反,他认为上海正在走着市场配置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道路,而且这种道路的成果显而易见:上海楼市5年来的高速发展带来大量的级差地租回报,“有些同志当年认为50年也解决不了的旧城区改造,上海5年完成了3/4”,同时,上海浦东开发区和上海基础交通网络也得益于这些资金和它们的“黑洞”效应。

  印华进一步指出,上海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国内房地产所有的大起大落,在市场化方面走在了前列。这其中,政府从中汲取的市场判断力和调控技能更是无与伦比。

  “尽管在此过程中,上海确实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和结构局部失衡,但上海一直在摸索自己的解决方案。”印华举例说,1999年上海放弃经济适用房,转攻具有更低保护门槛的廉租房制度;从2004年开始,上海这一制度逐步在全国推广,相比问题不断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的前景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而就在今年调控前夕,上海又推出“租屋”试点,致力解决比廉租屋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住房。加上今年上海推出的两个1000万政策,他指出,上海正在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市场与社会保障相融合的体系。而中央各部门始于2003年的对房地产的调控,在印华看来,却似乎还没有摸准房地产市场的脉门。

  2003年2月,中央开始整顿全国开发区土地供应;2004年的3月、4月、12月分别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土地供应的清查和整理。其中2004年4月,国务院以下发紧急通知的名义停止建设用地审批半年。地根的紧缩后边是银根紧缩,从2004年4月到2005年3月,央行4次出手,分别在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人民币存款利率、房地产贷款利率方面对房地产进行调控。

  “中央的最初目的是整顿土地,增加存量土地的使用量。问题是在停止供应土地的过程中,出现了政策‘黑洞’。由于政策不透明,老百姓就会认为,政府土地供应少了。政策的意图没说清,给百姓的感觉就是所有供地都紧缩了。这种预期对老百姓的消费行为影响是非常大的。”汪利娜认为。

  上海开发商则纷纷表示,他们明显感觉土地不够用。一位开发商援引上海市房地资源局的统计数据指出,从2003年实行“招拍挂”以来,上海房产商能拿到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嘉定、闽行、松江、南汇、宝山、金山等边缘地区,而市场需求量大的徐汇、卢湾、虹口、黄埔等地鲜见踪影。即使这样,近3年来,上海地价仍以每年20%的速度上涨。前不久,位于四川路上的一块地价达到了2625万/亩。“核算到每平方米的成本达到1.5万,你不让他卖2万现实吗?”这位房产商说。

  “国家认为房价太高,但紧缩地根、银根后却是减少有效供给。”印华认为,这是调控思路有偏差,“还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认为我不给你东西,你就不会热起来”。

  有开发商指出,2003年和2004年上海和全国楼市两次大涨的一个主要背景是,政府一直在做减供给和堵需求的功课,治标不治本,实际上与市场期望的“提高有效供给、疏导过度需求”正好相反。

  目前,虽然整体上上海已经跟中央保持了观念和政策上的高度一致,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尚有争论。比如,陈伯庚坚持认为,要把打击投机和支持自住购买区别开来,不能在打击投机的同时抑制正常需求;印华则认为,一定的投机能够形成二手房市场供求增加,租金下降,对平抑物价有一定作用,如果投机不过分,市场可以自我消化;而汪利娜也指出,目前对正常投资客的抑制,不利于形成合理的租买比例,过高的自有住房比率反而会给市场带来压力和风险。

  这个不同认识的一个表现是,6月前后的两个星期,舆论对上海房价的走势出现了“暴跌3000元”和“基本平稳”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印华看来,是社会对此次宏观调控普遍“着急看结果”的心态所致。

  “打压”的声音也并非空穴来风。据知情人透露,在中央调控政策正式出台前,中央调查组与上海的几次座谈中,起码一开始的时候,“中央下来的部分官员和专家着重强调的是打压房价”。这位人士分析,这种口径传播到媒体上,就引起了过度关注房价下跌的舆论导向。

  但顾云昌则认为,调查组中一些人的观点,不能代表中央政府。“调查组组成人员不同,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观点就会不同。”他指出,一切应以国务院或各部委正式文件为准,而无论“国八条”,还是七部委的“新八条”,“都没有打压这一提法”。

  陈伯庚此前也对“新八条”2000多字前前后后逐字推敲。“没发现任何‘打压’的表述”。陈伯庚非常看重文件的开头“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说法。

  宏观调控以来,涉及房地产的有关部门分别从自身权责出发,拟出台相应政策。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物业税和房产保有税以及未来加息的可能。

  在6月上旬,继南京上演开征个人所得税4天流产的故事后,上海财税部门也多次强调要开征售房个人所得税,并组织研讨房产保有税,但据说都因为上海市政府的压力而没有结果。

  在印看来,这些部门并没有真正体会此次宏观调控的精神,或者说,没有意识到上海楼市所处的环境。“以上信息只能让百姓有更多的政策想像空间,进一步加大观望心理。”他说,归根到底,很多人不了解上海楼市的发展历史和脉络,片面的从这两年的房价上涨得出上海房产是泡沫经济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在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政治声音后,出现了目前上海房地产‘冰冻’的局面”。

  “一定要坚持多用市场的手段,慎用行政手段。”陈伯庚认为,来自上海的声音对中央调控很重要,“毕竟中央是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调控,双方应该多沟通”。谁应该主导上海地产的发展方向?记者在上海接触的大部分采访对象都认为:“多听听上海的声音没有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地产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