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经济 最能有所作为的是中小企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07:44 北京青年报 | |||||||||
陆纯 戴菁菁 谭卫平 李仲虞 王旭 最能有所作为的是中小企业 本报记者报道 “在北京的奥运经济条件下,最能有所作为的是中小企业。”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发改委主任丁向阳昨天告诉记者,灵活的中小企业能够快速介入奥运经济带来
丁向阳说,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机制特点十分灵活,能够很快介入一些新的商业机会,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而大企业因为其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都已经比较稳定,想调头进入新领域的难度相对较大。以奥运带来的新商业机会为例,比如:安检系统的开发投产、公共场所软件系统的开发等都将会为占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比例的高新技术企业带来机会,“其中的一些机会甚至是填补空白的”。 “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将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丁向阳说,支持的重点领域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工业、现代流通业和农业产业等,这些领域与奥运经济都有很大关联。 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政府将累计为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累计贷款担保额将超过1000亿元,担保机构由现在的50多家发展到100家。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都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奥运商机不仅仅是开个会、表个态 本报记者报道 “谁都知道奥运是块大蛋糕,哪个企业都想从中赚钱,但是我感觉,真正具体动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崔永年提醒北京的企业:“想发财,现在就要动脑子、有行动,等到奥运真的来了再干就来不及了。” “就说奥运会期间,北京有多少企业可以从中插上手呀,但是能不能插进去,怎么才能插好,就是学问了。”崔委员说,这可不是仅仅开个会、表个态———要抓住奥运机遇挣钱就能解决的。他给记者分析:奥运会期间,有那么多世界各地的人来北京,有高官、明星,也有普通游客,他们的衣食住行,“哪样儿不都是机会吗,关键就看怎么能把大家的机会变成自己的机遇。” 崔委员举了个他知道的成功的例子:香港一家食品公司潜心打造航空食品,现在几乎占领了香港多家航空公司的厨房,“这一盘食品的背后是有很多配套的理念和服务支持的”。据此,崔委员想到了烤鸭,“如果现在就有企业动脑子,奥运期间,每位来北京的外国人,都可以买到经过特殊处理,既适合长途远行,又能保证原汁原味的烤鸭,你说他不赚钱谁赚钱。” 崔委员了解不少企业都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奥运期间那么多人来北京,市场大了,有东西不愁卖”。“咱们不是做一锤子买卖,市场越兴旺,越要保证品质。只有给客人们提供优质产品,才会有更多的客人找上门,形成良性循环,创出品牌,才能说企业从奥运中受益。如果仅仅是奥运会期间的那段时间销售量增加;奥运会结束,以前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没有一点变化,那就不能说把握住了奥运商机。” 崔委员在日常工作中,还强烈感觉到很多企业也知道现在就要动手“抓”奥运商机,但是找不到“抓手”,不知从哪儿入手。崔委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或者一些社会机构,应该给这些企业一个引导,让企业能跟奥运“搭上界”,知道自己该怎样努力。 企业一定要有“北京大市场概念” 本报记者报道 朝阳团代表、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长付秀平认为,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商机是超容量的,特别是对北京的企业。奥运带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因此企业一定要有“北京大市场概念”,借助奥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付秀平认为,奥运给北京企业带来的商机,包括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以就要从奥运大市场的细节中寻求机会。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外国人来北京旅游、观看奥运会不可能把房子搬到北京来,不可能带着大量的食品过来,因此北京企业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些商机把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做出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全世界的眼球。 付秀平说,目前他的企业已经开始了“奥运机会之旅”,将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开发一个别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生态节能旅游点。目前他们在建的560套客房还没有建好但已经被预订了。2008年他们还将举办三次世界性的啤酒节。他预计到奥运会当年,自己的企业将会有更为可观的收入。 不要让奥运留下的只有金牌 本报记者报道 “我们要以战争的方式整合国内资源,争取多推出几个国际知名的民族企业,不要让奥运留下的只有金牌。”北京市政协委员纪世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纪委员认为,办奥运会就像打一场大仗。大力发展民族企业,实现大部分奥运设备国产化。政府将这些民族产业捆绑成一个链条,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这个企业生产的探头非常先进,那么在奥运会期间所有的探头都可以用这个企业的;那个企业制作国旗很有特色,奥运会上的旗帜就可以交由那个企业生产。将很多民族企业自身的优势整合在一起,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把奥运当成一种产业来做。但是企业的目的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奥运会属于一个公益性的活动,如何在奥运市场中取得合理的、合法的利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所以说企业参与奥运项目,必须考虑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共存,充分考虑到奥运会后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怎么向更有力的方向转产。现在距离奥运会还有三年多的时间,在巨大的压力和巨大利润的驱动下,民族企业完全有时间开发创新,达到先进水平。同时通过办奥运会我们要推出几个“金牌企业”,上届奥运会韩国的三星就成为国际知名企业,我们的国有企业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奥运会这个机会闯出去。 后奥运时期应有长远打算 本报记者报道 作为经济界的委员,时念祥委员认为,面临奥运商机,北京的许多非公经济企业也都在摩拳擦掌。不过他强调:“在奥运举办期间可能许多企业的生意都会非常红火,但是企业家们更应该关注‘后奥运时期’的经济发展,即在奥运会结束后的三到五年如何持续经营。” 据了解,历史上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既出现过“奥运景气”,也出现过“奥运泡沫”。一些国家在奥运会举办期间经济十分景气,但随着盛会的结束经济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而“景气”与“泡沫”的关键区别,正是企业在“奥运经济大战”中是否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 “我一直告诫自己,奥运经济对企业而言不是凑热闹,也不是单拼价格,必须得有一个长远打算。”时委员建议说,现在的企业必须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怎样保持长远发展的原动力。例如,北京的旅游业、餐饮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如何调整定位,尽快转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专家预计,北京的房地产业在2008年之前的这一“黄金时段”将会有快速的发展,年均增长速度可能在15%以上。而摆在房地产企业面前的是,如何警惕奥运会结束后的低谷时期,这算得上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