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研究 > 债券市场 > 正文
 

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的历史演变过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 14:29 《资本市场》

  二、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债券流通市场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起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

  1、实物券柜台市场(1988年至1993年)

  我国债券市场的起步是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始算起,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也是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正式起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但当时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不记名的实物券没有统一的托管机构,而是发行后再分散托管在代保管机构,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机构所在地进行,不能跨地区交易。

  1994年后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非常大,无记名实物券国债柜台转让市场,因滥发假国债代保管单而被关闭。以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也由于虚假的国债抵押,且资金违规操作导致主管部门在1995年下令关闭。

  2、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1994年至1997年)

  1994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在其影响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1995年8月,国务院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

  1995年财政部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仅试点发行记账式国债,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股票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式。

  3、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1999年至今)

  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

  1999年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

  2001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等主管部门加速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地统一、互联工作。首先是两个市场的参与机构的统一,其次财政部开始尝试发行跨市场国债(跨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截至2004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的投资者总数达5354 家,涵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类投资者,其组织成员已经基本覆盖了我国金融体系,一个开放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市场已经形成。2004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4期共4413.9亿元记帐式国债,其中跨市场国债有8期共3398.7亿元,占整个发行量的76.69%。

  三、作者简历

  王俭保,管理学硕士,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高级执行经理。200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企业债券融资工作,负责过多个企业债券融资的策划和发行承销工作。同时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颇有研究,参与2002年上海市政府重大课题“中国债券市场战略研究”及上海世博债券融资等研究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