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闻中心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他去了。”
    “谁?”
    “弗老。”
    “弗老?”
    “老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6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4岁。
    得知弗里德曼去世的消息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形容他是“有知识的自由斗士”。
    “美国失去了一名最伟大的公民”,正出访东南亚的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
    “我对弗里德曼的去世深感悲伤。”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无论是事业还是个人,他在我生命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达半世纪。没有他,我的世界不会是这样。”
    没有他,我们的世界不会是这样......
    用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堪称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全文][发表评论]
    他走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因为他的名字叫米尔顿·弗里德曼。一位94岁的世纪老人,他的一生其实就只做了一件工作——为捍卫人类的自由而言说。[全文][发表评论]
    整个20世纪思想史上,虽然预言“通向奴役之路”的哈耶克却无法承担抗击凯恩斯主义的重任,这个任务必须交给拥有凯恩斯式的狡猾和智性的弗里德曼身上。而弗里德曼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无论是爬满数字和模型公式的学术专业角度,还是通过出版《资本主义和自由》以及《自由选择》这样畅销书的公众流行角度。所以,在自由经济领域,弗里德曼是最大的大师。[全文][发表评论]
○ 江小鱼:别了 佛利民
    听到佛老(Milton Friedman)去世的消息,有些感伤,有些突然,但不太奇怪。是的,就如听到故乡熟人传来的一个口信:乡间一个受人尊敬的老人过辈了,去得很安详!
    别了,佛老,一个自由主义体系的完善者和自由主义信念的坚定维护者!我相信,自2006年11月16日佛老驾鹤归去之后,每一个执自由市场信念的学人,在看到“自由主义”这个词之时,都会于心底,泛起一阵涟漪,水波漾处,映出的是佛老亲切而坚定的面容。[全文][发表评论]专题:弗里德曼去世
○ 陈青蓝:他窥见了上帝的秘密
  人类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也许是上帝最得意的一项设计,而这个设计的秘密恰恰让佛老窥见了。如今,上帝召唤他回去,也许是想问问他,他到底知道多少?而佛老也许正好想问问上帝:货币如此重要,到底是该交给央行还是市场?或者得意地说:上帝啊,你看我的负所得税和教育券设计得怎么样?[全文][发表评论]
○ 冀志罡:悼念米尔顿·弗里德曼
    他关心中国的经济改革,曾数访华夏,尽其所能提供意见。他与张五常亦师亦友,共同饶有兴味的观察和见证了中国的开放与进步历程。直到逝世前,他仍对香港提出善意的批评,希望这个他盛赞过的经济自由之都不致过早凋零。
    他曾说,自己对政策的影响力为零。他对这个世界从不满意,却有足够的理由对其前景感到乐观,因为自由市场毕竟在不断扩张并取得成功。[全文][发表评论]
○ 李子旸: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三次访华
  这位学术界的大人物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与其夫人罗斯合著的自传《两个幸运的人》中,除了美国之外,另一个篇幅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弗里德曼对中国香港的经济制度赞不绝口,认为是自由市场制度杰出的典范,并对中国的改革进程十分关注。1980年、1988年、1993年,弗里德曼三次来华访问。他在自传中写道:“对中国的三次访问是我们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之一……我们有一个独特的机会从实践中观察我们一直在理论上倡导的主张——实施自由市场会同时在繁荣经济与促进自由两方面产生作用。”[全文][发表评论]
○ 端宏斌:悼经济学宗师弗里德曼
    近代的经济学家大多长寿,米尔顿·弗里德曼以94岁高龄谢世,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数之不尽。
    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其父母是来自匈牙利的犹太移民,家庭条件并不好,用现在的眼光看,其母的工作单位是一家标准的“血汗工厂”,有意思的是其母对此没有任何负面评价,一直认为该工作不仅提供家里的经济来源,还使她能更快的融入当地社会。可能这段经历使得弗里德曼很小便认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全文][发表评论]
○ 邓新华:米尔顿·弗里德曼和我所处的时代
  弗里德曼一生花了很多时间来和计划经济、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作斗争,很多中国人却真实地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巨变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在短短30年里,中国变成了另外一个中国。我回到老家,看到农村的生活和文化的巨变,感觉到一个庞大的旧乡村正在远去,只能看到一个背影,仿佛还能听到巨大的足音。想到伴随着政治课上的背诵,这些转变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真是感觉世事沧桑。现在弗里德曼离这个世界而去了,沧桑变幻还没有结束。[全文][发表评论]
○ 邹啸鸣:怀念弗里德曼 力推教育券
    弗里德曼的学券制理论虽然逻辑非常清晰,但实施的过程却异常艰难。1955年提出的理论,过了近四十年后才开始有国家将这种理论付诸实施。目前在美国有一州两市推行教育券制度,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纷纷步其后尘。中国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浙江省长兴县、湖北省监利县、山东省临淄区等地区开始实施该计划。[全文][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进入发言]
匿名发表 会员代号: 密码:
评论: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174          来信至:xiaoxiang1@staff.sina.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
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胡晓翔


财经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