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月27日,该银行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同赢八号瑞丰精选阳光资产管理计划项目单位净值为0.9391元,亏损6.09%;中信银行与信诚基金去年8月合作发行的基金计划4号,截至今年1月31日,每万份累计净收益为-198元。而其他尚未亏损的产品净值也多处于下滑状态,逐步逼近1元面值。 [全文] [评论] >>查看全部企业观察
光大变理财为负债
  目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类产品有5款,截至2月27日,其中3款跌破1元面值,“同赢八号”单位净值为0.9391元,亏损6.09%。光大方面回应表示,理财产品的亏损在6%左右并不严重,还不至于清盘。
    中科研报告也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不明产品占到该行产品的77.59%。 [全文]
中国光大银行简介

  中国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8月,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国内第一家国有控股并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1年多来,伴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光大银行逐步形成与现代商业银行相适应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截止03年底,光大银行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个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分支机构370多家,成为有影响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专题:聚焦光大银行改制]

零收益危局

    浦发、民生、东亚等多家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的冲击波继续冲击着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不信任影响到了多个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
     被曝“零收益”的浦发银行曾辩称,国际上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非常成熟的,但中国市场目前并不成熟,投资者的心理也不成熟,因此投资者可能会对产品产生误解。

小编点评

     从各家银行的“零收益”理财产品来看,出现“零收益”的产品几乎都是投资或者挂钩海外市场的产品。由于收益糟糕,近期各个渠道的QDII产品都出现了滞销,也似乎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QDII产品所谓的“问题”。
     不得不看到的事实是,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单一,高度同质性的现象已经越发明显,就理财产品的角度来说,只有投资海外市场,才可能做空、做多、挂钩多种的不同标地物进行投资选择,由于其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多样性,因此目前我们可以购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几乎完全都是挂钩海外资产的。

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批量出现

理财产品零收益银行一览
投资者遭东亚理财产品滑铁卢
深发展跟风理财零收益
浦发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
     小编点评: 盲目从众是中国投资者的通病。虽然产品说明书中的计算公式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博取高达25%高收益的行为似乎显得太过乐观。轻信理财经理打的“包票”,轻易地被火爆的销售场面怂恿而最终只能眼看寄放在银行1年的血汗钱原封不动回来,唯有哀其不幸了。

小调查
1、光大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你认为光大是否有责任?


不好说

2、你是否还会购买光大银行理财产品?

不会
不好说

 光大一款理财产品亏损6%
清盘传言袭击光大理财产品
  光大银行与国投瑞银去年7月合作推出的一款信托产品因亏损面临清盘?对于昨日传出的这一消息,光大银行广州分行首席理财分析师郭昭阳否认称,该传闻为空穴来风,银行并没有清盘的打算。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方面也予以否认。
     “由于该产品挂钩股市比例较重,所以受近两个月的股市调整影响很大,产品收益出现下滑,但这是大多数该类产品共同面对的难题。”郭昭阳表示。
     光大银行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月27日,该银行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同赢八号瑞丰精选阳光资产管理计划项目单位净值为0.9391元,亏损6.09%。光大银行“同赢八号”相关发行资料中标示“风险评级为五星级,风险度高”,该产品股票的资产配置占信托资产的比例可达20%~100%。 [全文]
光大银行回应:亏损不严重不清盘
   有消息称,去年7月18日由光大银行发行的“同赢八号”阳光理财资产管理计划出现亏损,该产品即将清盘,此举意味着将该计划内的资产全部变现,把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记者昨日向光大银行成都分行求证此事,该行对此表示:目前不会清盘。
     据悉,“同赢八号”阳光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一旦清盘,就意味着该计划内的资产将全部变现,银行把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据介绍,光大银行“同赢八号”由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投资顾问。在资产类别上包括了基金、权证、债券等投资品种,股票投资范围是20%至100%,该产品理财期限最长为2年,募集上限为10亿元-15亿元。 [全文]
 光大银行理财运作不透明上黑榜
光大不明理财产品占比超七成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中国社科院上周六发布《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汇丰、花旗、恒生、东亚、光大和招商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登上了报告的“黑名单”。
    报告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信息不明产品合计占全部不明产品的3/4,尤其是光大银行,其不明产品占到本行产品的77.59%。而外资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 [全文]
银行面临道德拷问
  银行过分渲染预期收益的营销手段广受诟病。除了营销手段,投资者的指责更多指向同涨同跌的产品设计。
    不少投资者在网上发帖说,产品设计匪夷所思。广州投资者叶石也表示,倘若在购买当时理解到这是带有“对赌”性质的设计,就不会选择这一产品,“产品要博得收益的概率实在太小!”
    银行赚取的正是从投行买进产品以及在国内销售,两个价格之间的价差。也就是说,在产品销售出去的时候,银行已经拿到收益。“实际上无论最终产品收益如何,银行在中间都是稳赚不赔的。”不过截至目前,银行都没有公布其相关产品的获利数据。 [全文]
 零收益危局压倒银行信誉
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可称垃圾
  “去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不少投资价值极低,甚至可以被称为‘垃圾’,根本不该拿出来卖。”某基金公司总经理3月1日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发布会上做出了如上表示。
    这份报告对去年发行的近千只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评价,其结论印证了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担心。
    据介绍,2007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共发行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发行1760只,均远超过2006年的水平。打新股产品从2006年的10只左右,迅速膨胀到2007年的150只以上,占人民币股票产品的47%。连接境外股票产品发行数量仅次于打新股产品,占46%。 [全文]
银行遭遇信任危机停发理财产品
  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没有升值反倒赔了本。东亚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QDII)出现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消息,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银行理财产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多家银行表示,他们的理财产品正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销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由于理财产品收益为零,甚至让许多投资者赔了本,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近日也撤销了原本在各大媒体的广告投放计划,其已设计好的理财产品也暂缓发行。
    相对于收益不稳定、风险较大的银行理财产品,一些储户表示,目前看来还不如购买收益更稳定的债券型基金。 [全文]
招行行长称银行无法保证理财产品高收益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保证理财产品有高收益。高收益意味高风险,这与银监会要求银行降低投资风险相悖。”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
    近年来,随着个人投资热和理财理念的兴起,挂钩多种货币、多种产品或多个市场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却往往不尽人意。对此,马蔚华解释,新时期的银行作为社会财富的管理中心,为投资者提供的只是理财方案,理财产品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低于预期的收益有利于让投资者清醒地认识到投资风险。 [全文]
 理财产品亟待规范监管
两会关注混乱理财
   全国政协委员、富国基金副总经理谢卫表示:国内理财产品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但如何规范亟待破题。
    谢卫表示,国内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已经非常之大,并且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其监管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导致可能存在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直接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整个资产管理缺乏行业性自律规范也是一个重大隐患。谢卫介绍,目前国内的证券业协会和保险业协会,对资产管理都没有进行过行业性的自律规范,国内也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的证券资产管理行业协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是自家的孩子“家长”不管。
    此外,国内各监管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大多采取事后性监管,事先的预防性监管较少。面对不断创新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机构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全文]
政协委员建议准许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融资
   马蔚华指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投资者重要投资组成部分,由于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并不允许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质,大量投资者在有融资需求时无法以持有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致使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财产价值无法充分体现,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带来不便。
   马蔚华建议,由全国人大对《物权法》第223条“权利质权”条款进行修改,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可质押的权利;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征询银监会的意见后,通过《物权法》司法解释明确,准许商业银行接受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作为质押物,以满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融资需求。 [全文]
传监管层将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进行限制
   打新股虽被称为最安全的理财方式,但同样惹出风波。某股份制银行的2款产品在去年11月出现净值 “倒退”,分别比上月减少了0.0018元和0.0003元,也就意味着当月出现亏损。投资者当然难以接受,质疑“银行拿了大家的钱去干什么了呢?”在大家看来,“新股不败”的记录在去年11月并没有被打破。
   据从多方渠道获悉,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市场正面临来自监管层可能采取控制措施的巨大压力。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财富中心的一位负责人透露称,听到消息说监管层已经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带来的问题有了足够的重视。他还表示,由于去年以来,银行在新股申购理财产品上的反应过于积极,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已经给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带来一些压力。监管层可能会对这类产品进行限制甚至叫停。[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小匀     联系方式:010-62675284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 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