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多方证实,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计划出售中金公司(CICC)34.3%一事正在进行中。中金和摩根士丹利这两个已经牵手13年的默契伙伴,似乎会在2008年走到“姻缘”尽头。 [全文] [评论] >>查看全部企业观察
合作13年 大摩和中金说分手
  有媒体报道,摩根士丹利正计划出售持有的中金公司股权,原因是大摩准备在中国大陆合资组建一家新的证券公司。尽管大摩手中持有中金的34.4%的股权,但只有分红权。自上世纪90年代末,大摩与合资公司渐行渐远,逐步淡出对公司的管理,亦从此不再输入投资银行技术,演变为被动投资者。 [全文]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介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称中金。成立于1995年,是由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公司基于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为1.25亿美元。
    中金公司的股东包括: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名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中金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要地—香港、上海和深圳,设有子公司、分公司或证券营业部。

摩根士丹利简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
    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资部门,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摩根士丹利于是作为一家投资银行于1935年9月5日在纽约成立,而JP摩根则转为一家纯商业银行。 [全文]

中金大事记

• 1995年 中金公司正式成立
• 1996年 中金公司获得上交所会员资格
• 1997年 完成中国移动海外首次公开发行
• 1998年 中金(香港)公司正式运营
• 1999年 完成联合利华对四家合资公司重组
• 2000年 完成中国联通首次海外公开发行
• 2001年 完成中国铝业首次海外公开发行
• 2002年 中金公司在京沪深成立证券营业部
• 2003年 完成中国人寿首次海外公开发行
• 2004年 完成中国国航首次海外公开发行
• 2005年 完成建行、神华首次海外公开发行
• 2006年 完成工商银行A+H股首次公开发行
• 2007年 完成复星国际首次海外公开发行

小调查

1、摩根士丹利撤股中金,您是否看好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未来的发展?
看好
看空
不好说

2、摩根士丹利撤股中金,您是否看好中金公司未来的发展?
看好
看空
不好说


 大摩与中金确定分手
大摩不满未获管理权仅享受分红
  中金和摩根士丹利这两个已经牵手13年的默契伙伴,似乎会在2008年走到“姻缘”尽头。
     但知情人士称,摩根士丹利在预想中能发挥的作用逐渐有了偏差。中金公司成立后,摩根士丹利并没有取得其管理权,逐渐成为被动投资者,仅享受对应的分红。显然,摩根士丹利并不满足于坐收“中国最赚钱公司”的红利。
     摩根士丹利与华新证券欲组建一家新的合资证券公司一事,被外界认为是促使大摩下决心卖出中金股权的主要导火索。合资证券公司审批的重新启动,使外资投行纷纷寻求分享路径。 [全文]
分手是为了新一张合资券商牌照
   告别为了再见,退出为了更好地进入———这番辩证法完整地体现在摩根士丹利的身上。一方面,它已有意放弃多年前辛苦获得的中国第一张合资券商牌照,另一方面,它开始为在中国的新一张合资券商牌照排队。
     有媒体报道,摩根士丹利正计划出售中国第一家投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持有的34.4%的股权,原因是大摩准备在中国大陆合资组建一家新的证券公司。
     证监会发布新修订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修订后的规则在部分条件上降低了外资公司入股的门槛。市场猜测,大摩很有可能成为2008年第一个获得审批的外资券商。 [全文]
 谁来接盘中金股权?
中信证券迎娶中金猜想与求证
  作为与中金比肩的另一家国内顶尖证券公司,中信证券是否有可能成为接盘者?就这一猜想,中信证券一位高层表示:“(中信收购中金股权)倒是应该商量商量。”而一位中金公司高层则斩钉截铁地反对:“绝对不可能。”作为中金公司的大股东,中央汇金一位相关负责人士昨日则表示,没有反对的意思,要看价格。
    据中金多位人士表示,中金目前的纵深发展受到了限制,因为合资券商身份无法取得全套证券牌照,股改以后一直在向监管层申请自营和零售经纪业务的牌照,但迟迟没有结果,中金作为曾经的证券“江湖老大”,已经被中信证券从净资本规模、净利润等方面超越。 [全文]
建银系整合契机是否来临
  谁将接手摩根士丹利所持中金公司34.3%的股权?这是问题,更是机会。
    这个机会已经清楚地呈现在中金公司目前的第一大股东——持股达43.35%的建银投资眼前,借助这一契机,“建银系”探讨已久的券商整合有望从此拉开序幕。按照这一设想,建银投资从大摩手中拿到中金公司这部分股权,并迈出旗下券商的整合的第一步。
    中金公司董事长汪建熙表示,没听说有关建银投资拟增持中金股权的事宜。建银已经持有40%多的股权,为什么还要买?大摩所持中金的这部分股权价钱不菲,建银不一定有钱买。 [全文]
 中金股权成鸡肋?
中金公司姓“中”而不姓“摩”
  令大摩持续“偏头疼”的问题是:第一,没有人愿意再把中金当作一家合资证券公司来看待。中金公司在投行业务上的强势地位让众多大型央企在上市的时候把中金当作主承销的首选,但选择中金的原因只是因为中金公司姓“中”而不姓“摩”。
    第二,其他的合资券商却在这时风声水起,如瑞银集团在入股北京证券之后,只保留核心的6个营业部,而放弃其余21个营业部,全力挺进投行市场,甚至直接把北京证券更名“瑞银证券”。高盛高华成立时间虽然短,但是依然凭借高盛的“盛名”杀进了总承销额的第七名,其独揽宁波银行主承销的身份,俨然是向中金发出了挑衅的信号。
    第三,中国本土券商的底气越来越足。连续3年的牛市让拥有大量营业部的中国本土券商实力大增,营业部开门就等巨额的佣金收入,让不少行业都羡慕不已。 [全文]
高价可能吓退机构
  一位参与中金公司股权投标的PE公司高管说,摩根士丹利的说法是:谁的出价高,谁能够促进中金公司的健康发展,就把股权转让给谁。实际上就是价格第一。
    1995年成立的中金公司注册资本为1.2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持有34.3%的股份,出资额不过4300万美元。12年过去了,这部分股权已经大大增值。
    按照20倍的市盈率计算,中金公司的估值在200亿以上,相应的摩根士丹利持有的股份价值约10亿美元,12年后除去每年的分红不算,投资增值20多倍。 [全文]
强势管理层或成阻碍
   但价格并不是这场股权转让交易的唯一决定因素。业内人士分析,在中金公司这个典型的 “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结构中,管理层对于谁成为股东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除了价格以外,中金管理层的态度对于股权转让的完成也很重要。
    在这场股权转让中,中金目前实施的“影子股票”方案如何解决,也令这场交易平添了很多变数。知情人士透露,中金公司的管理层也想从摩根士丹利手中购买部分股权,借以把“影子股票”变成真正的股票。一位业内人士的担心则是,如果中金公司“强管理者”的状况不改变,将会令机构的兴趣大打折扣,因为这种情形下的投资又将是典型的财务投资。 [全文]
中金公司单飞暗动
   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券商,中金公司又走在了国内券商的前面,开始筹建纽约分公司,这将让其国际化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
    这意味着,在1997年最早在香港设立分公司之后,中金公司把目光瞄准了更广阔的天地,开始在华尔街设立自己的网点,这将为其国际化找到一个新的桥头堡。“中金的未来方向肯定是国际化,至于是否在纽约开分支机构,得问具体经营管理人员。”中金公司董事长汪建熙表示。
    中金公司董事长汪建熙表示,没听说有关建银投资拟增持中金股权的事宜。建银已经持有40%多的股权,为什么还要买?大摩所持中金的这部分股权价钱不菲,建银不一定有钱买。 [全文]
 合资模式何去何从?
合资为表、独资为里的券商更容易成功
   表面上,更新后的最新游戏规则和12年前并没有实质的不同——合资,做非控股股东,仍然是外资进入中国证券业的唯一路径。“没有什么变化。”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就这政策,你愿意来就来。”
    然而,在合资外衣之下,中外合作早已变形。事实上,合资为表、独资为里的券商更容易成功。由中方掌控的中金,和实际由外资全面主导的高盛高华及瑞银证券都是这方面的明证。其他中外实力对比太过平均的合资券商,往往业绩乏善可陈。除了股比限制,合资券商也无法取得完整牌照,业务单一。[全文]
合资模式阻碍本土券商改革
   一方面,坚持合资规则不变的中国监管者允许现实中变相独资的特例们存在,另一方面,合资门槛带来的种种不便和风险,也没有让外资却步。
   其实,即使合资模式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中国改革做出过贡献,却从来都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根本原因即在于“一仆不能伺二主”——当两个股东对一个公司具有相同发言权的时候,最好的方式不是让这个公司在内耗中消亡,而是让这个公司变成两个。坚持合资模式的实际效果,不但未能让外资带来真正的竞争,也使本土券商的改革始终难以深入。 [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小匀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 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