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大学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学费的方式来渡过财务危机,也有更加“神圣”的理由来要挟公共财政。但如此一来,中国大学在精神上的熊市就将堕入更加黑暗的深渊,并从此变得遥遥无期。[全文][评论]
大学经济的破产
    教育部的官员们虽然一再重申,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但眼前的事实却并不像官员们所想象的那么乐观。公众已将大学教育改革与医疗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并列为当下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提前给你送终。难道这就是大学扩招政策制定者当初所设想的“大学经济”的愿景?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是的,但更多的人似乎希望“大学经济”的泡沫越早破灭越好。
  其实,所谓的大学经济早已经破产了,而且“破”的是如此彻底,只剩下大学表面华丽的外衣。残酷的现实证明,大学不仅没有拉动经济,而且和1990年中期之后的诸多改革一样变成了剥夺大众的代名词。 [全文][评论]
学殇 逝去的大学精神
  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很清醒地指出:“现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沾沾自喜,因为国际上有很多人都在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不知道这话的根据在哪里。在我看来,要想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必须要有几十所世界级的大学。”而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在研究了世界众多大学的兴衰与大国的兴衰之后的结论是:“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众多的大学。这里的大国不一定指疆域辽阔——‘大国’在英语里不是‘a big country’,乃是‘a great power’,是指在经济规模、创造的物质财富、全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全球都有重要意义。而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两所。‘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显然,拥有这样的大学,对于当下的中国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全文][评论]
欧美大学的资金筹措
  随着世界各国到美国留学人数的剧增,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美国高等学校缓解办学经费紧缺的一个重要举措。如宾州的拉塞尔大学尽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大学,校长却明确表示,在未来的几年内,要使外国留学生的人数从目前的2%提高到10%。据统计,过去20年里美国高等学校中的外国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留学生人数的剧增,为美国高等学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美国商务部在统计资料中,将美国高等学校招收外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列为第五大出口行业,其地位排在货物运输之后,银行之前。外国留学生的到来,不仅交纳高额的学费,而且要交房租、伙食费,另外还有不菲的日用品、娱乐开支。近年来,美国高等学校从外国留学生身上获得的经济收入还在不断地上升。[全文][评论]
我们的大学会倒闭吗
  “唉,肯定还不起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大学财务处工作人员感叹,该大学在大学城里新建的校区看起来气势磅礴。
  如同一个蓄水池,如果出水管总是比进水管粗一圈,即使有源源不断的收入进账,也会因过于高额的支出而早早干涸。收入来源难有保障,支出却节节攀高,大学入不敷出并不是天方夜谭。
  在大学的收入这一栏中,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理当排在首位,不过这也会因大学的“出身”而命运各异。国家教育部部属院校,可以直接获取国家财政拨款,经费相对充足,只是这类大学只占全国大学很小的比例,而由地方政府拨款的大学,则要看地方财政的状况了。 [全文][评论]
汤敏:扩招扩错了吗
  换一种思维,假如没有扩招,那么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首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的一半以上根本进不了大学,早已经进入了就业或失业的大军。因高中也不会扩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高中也上不了。也就是说,现在学校中的上千万青年人提前四到七年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初中毕业的学历与素质,使他们仅能跟进城民工或下岗工人争夺工作岗位。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下岗工人再就业人数达1800万人。与这些初、高中的青年人才相比,下岗工人在竞争处于劣势,因此假如没有扩招,很可能有一半左右当前再就业的了下岗工人会被这些青年挤出去。

  如果没有扩招,这些可能都是今天的现实!不扩招我国失业的情况要比现在更为严重;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更弱;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全文][评论]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591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