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霍中彦发自上海
在记者追问之下,中国人寿总公司办公室负责人称:“关于体制改革方面的事情,在国务院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公司不好说。”
对于花旗集团和所罗门美邦参股中国人寿的比例可能达到25%一事,花旗银行中国总部
不予置评。
道琼斯一条简短报道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该报道援引《南华早报》的消息称,中国内地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正准备在香港上市,并在与花旗银行和所罗门美邦磋商后两者的参股事宜。
这意味着,占国内保险市场近40%的寿险巨鳄的上市努力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上市之痒
然而当记者致电中国人寿总公司以证实这一消息时,得到的却是总公司办公室负责人的“外交辞令”:“我们从来没有发布过这个消息,我们也不知道这件事情。”
在记者的进一步追问之下,这位负责人谨慎地说:“关于体制改革方面的事情,在国务院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公司不好说。”
之所以如此谨慎,与中国人寿坎坷的上市之路有关。其实早在2000年1月,中国人寿就放出风来,声言争取当年年内在内地市场上市。当时很多保险公司也蜂拥而上,纷纷向公众宣布自己的上市计划。一时间,对“保险第一股”的争夺甚嚣尘上。
几乎与此同时,中央金融工委副书记阎海旺宣布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事变动: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保险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接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而原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何界生,则出任中央金融工委委员。
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1992年在港注册成立,其前身为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国家对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行使控股职能,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0年6月29日,香港中保的全资子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这是中国内地保险业的首家境外上市公司,同时也是首家上市公司。而操作这例上市的,就是当时香港中保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
对于这项人事任命,当时的官方解释是,这次调整,“是国务院、中央金融工委根据金融系统工会领导体制的改变和加强对金融系统工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将加入WTO的需要所作出的决定”。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股改先行
根据道琼斯的消息,花旗银行和所罗门美邦的参股比例可能用足25%的上限。但花旗银行中国总部的郭晔对此不予置评。
这个态度与花旗集团亚太总部完全一致。事实上有很多海外媒体都曾作报道,《彭博》杂志甚至为此花费了很大的篇幅,但花旗亚太总部对此均不予评论。
市场人士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花旗一旦参股完成,将给中国人寿的上市带来直接的推动。
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说,中国人寿参股对象选择华尔街著名投行所罗门美邦,显然有便于上市的考虑。
无独有偶的是另一保险大鳄平安保险。最近有消息称,平安两家外资股东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同时增持,使两家合计股份也达到25%的政策上限。而由这两家顶级投行之一操刀的上市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而在此之前,历史的包袱让中国人寿这个庞然大物的上市之路步履蹒跚。中国人寿内部人士自认,消化90年代中期形成的利差损将是一项沉重的任务。这一时的利差损让人们怀疑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大型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并进一步质疑其资产质量。
尤其是中国人寿,在占据中国过半寿险市场的同时,也分担了这块利差损的大部分。2000年该公司保费收入为634亿元,在中国保险业的市场占有率为64%。2001年其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保费冲到了812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寿也在考虑股份制改造,但一直以来进展非常缓慢,直到这次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人们猜想,中国人寿打算通过这次引入外股的大手笔,带动已经开始的股份制改造。
虽然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并缺乏财务细节的披露,但无论如何,这次参股如果成功,不仅是中国人寿上市的实质性突破,对于波澜不兴的境内保险公司上市来说,也可能成为一支兴奋剂。
《国际金融报》(2002年06月12日第一版)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