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固执地说:“命运总是迎着强有力的人物和不可一世者走去。多少年来,命运总是使自己屈从于这样的个人:恺撒、亚历山大、拿破仑,因为命运喜欢这些像自己那样不可捉摸的强权人物。”
在青岛,一个人曾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也曾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当他为错过这些梦想而追悔莫及时,可能并没意识到一个更大的梦想在等待着他。
周厚健的家底
周厚健,青岛海信集团的董事长,喜欢新的事物、新的技术、新的市场和新的领域。在一个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并存的时代,他痴迷于工业品,痴迷于制造业和精细加工。
对于自己,他也是这样精细:他重视自己的形象,不希望自己抽烟时被人照相,他觉得“抽烟是不文明的行为”;他还到大学里读技术经济,但他不是为了拿一个学位。他说,在以后他要关注增资、融资、项目分析方面的问题,这是他工作的需要。
尼采说,性格即命运。企业家的性格就是企业的命运;周厚健的命运就是青岛海信的命运。
1994年8月29日对周厚健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他拥有了改变中国家电企业历史的机会。他所领导的青岛电视机厂变成了青岛海信集团。那时候他刚过完自己的37岁生日,而他“以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资本与市场”的观念,也正成为企业界时髦的话语。
今天,他所领导的海信已不再是31年前那个只有十几个人、专门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青岛无线电二厂,也不是11年前彩电年产量达到41万台的青岛电视机厂。它甚至与7年前刚组建集团时的那个海信也不一样了。在这7年里,周厚健带领青岛海信不断涉足家电、通讯和信息领域,它的规模已超过7年前10倍,2000年的工业总资产达到了239.5亿元。海信已经足够庞大,甚至到了需要“瘦身”的地步。
海信生产各种各样的家电产品,包括电视机、空调和家用电脑,去年又与荣事达合作,计划生产电冰箱。海信还在不断地向其他领域扩张,他们不断地试验新的材料和新的制造方法。他们为自己找到了方向,在《海信基本法》中,他们把这个方向称为“3C”,即家电、通讯和信息。
周的性格与海信的伸缩之道
周厚健带领青岛海信,就像一个精明的母亲管理一个家庭。他用他“稳健的财务”理念控制着海信的命脉。他不急于扩张,也绝不随便收缩;但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犹豫,并购、合作和融资会像狂风一样吹过。
他就像一个神秘主义者,谁也不知道他和青岛海信的下一步是什么。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海信能够变成一个百年企业。
的确,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百年企业并不多,福特、摩托罗拉、微软,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离百年还有一些距离。周厚健目前只想自己的产品能够变得像索尼一样精良,他的企业像索尼一样有信用。他说,“信用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经得起考验的产品质量。
他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人,他之所以成为特殊的企业家,不是因为他被任命到这个职位,而是因为他特殊的性格。他宽厚像他的父亲,刻薄像他的母亲;他在人情上是宽厚的,在人事上是刻薄的。前者是他自己的评价,后者是他给人的印象。
1957年8月13日出生,狮子座,A型血。占星术士们神秘的阐释是:“阴性及阳性、消极和积极相互交错,性格十分奇特,有时他表现出狮子座天真浪漫的气质,有时又显出A型保守、内向而羞涩的气质,给人无法连贯的印象,也无法捉摸他的性格。”
他的确就是这样,时而“保守”,时而“激进”,对手们捉摸不透他,于是只好输给他。
或许周厚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他是一个山东人。山东,一个奇特的区域,王道和霸道并行在这个地方,所以它具有双重的性格:齐文化的侵略性和鲁文化的防御性一直交织影响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许这是一个历史负担,但它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周厚健和青岛海信。
当它的防御性表现出来的时候,海信的稳健被认为是“保守”,而当它展露侵略性的一面时,海信便加速扩张。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周厚健所执掌的海信集团一度“稳健”地成长着,这时的海信被认为是 “保守”。
“保守派”在2000年采取了大刀阔斧的行动,他从幕前退居到幕后。他把总裁的权力交给了于淑珉,一个比他大6岁的女人。他认为后者的执行能力更有助于海信的发展。他开始在董事会中与他的董事们制定游戏规则,而于淑珉则有机会把他的意图完美地展现。海信的经营层与决策层由此逐步分离。
人们对这次权力换防产生了种种猜测,要知道在中国,决策者总是很难舍弃自己执行的权力,很多企业的“政变”就是这样产生的。
市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企业的产权改革依然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周厚健领导青岛海信找到了自己的目标——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做“百年海信”。
周厚健从来没停止过扩张海信的努力,他知道一个要做百年的企业,仅仅有“精细化运动” 是不够的,它同时还必须有规模。他要实施他的扩张计划,没有人知道谁会成为牺牲品,但一些合作伙伴已经从合作中获益。
2001年,他开始带领这个“保守”的企业出人意料地进行高速扩张,外界称之为“海信加速”。他知道,规模迟早要扩大,并购随时会发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不是大企业吃掉小企业,而是快企业吃掉慢企业。他说:“海信不想当一个健康的侏儒。”
在2001年6月,海信与荣事达结盟,生产电冰箱;8月,增资3亿元的平度家电工业园二期动工;9月,占地106亩的海信淄博电子工业园竣工投产;10月,总投资20亿的黄岛信息产业园一期竣工;12月,海信智能大厦建成,海信技术孵化基地——海信研发中心,贵阳电子工业园也已破土动工……
产能上的“新圈地”运动已经开始,400万台彩电、150万台变频空调、100万部CDMA手机、50万台数码设备——这就是海信的产能。
他的性格不停地给他带来麻烦。他待人真诚,很容易把心里话讲给别人。一些人把它们披露出来,于是他便受到伤害。
决策失误有时也会发生,但每次他都做好了承担责任的准备。幸运的是,他所领导的董事会不停地修正自己的决策,这使海信能够保证稳定的方向。2001年12月29日,他们在海信大酒店开了一天的会,他们不停地争吵。他们希望争吵能够使决策变得更准确。
周厚健管理着一个理智的企业,他选择能够忠实执行他和董事会决策的于淑珉做执行总裁,他同样选择能够坚持财务制度的肖建林做财务总监。他信任他自己,于是他就信任他们。
他就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行业领袖一样。他还制定他的质量管理所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读起来颇像为新世纪的工业中国所做的一篇质量宣言,它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质量不能使企业一荣俱荣,却可以让企业一损俱损;
用户是质量的惟一裁判;
技术创新是产品质量的根本;
善待供应商就是善待自己;
要有好的产品质量,先得保证人的质量;
创新是重要的,但绝对不能以创新为由改变质量标准和传统但适用的办法;
质量是财务指标的红绿灯。
他对《中国企业报》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品格所决定的,一个企业的命运是由它的产品质量所决定的。因此,一个企业产品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其法人的品德。”
打造百年海信
“企而优则仕”是中国企业界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他远离了这条道路。他对当官没什么兴趣,他真正有兴趣的是当老师和当医生,幸运的是,他什么也没当成。
他现在只想将海信引往一条通向“百年”的道路上。他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一个“百年海信”,但是,他有机会将自己的名字烙印在百年海信的纪念碑上。
开放的程度此时达到了5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冷战”已被“全球化”取代。“机会真是太好了!”人们总是这样说。
盛田昭夫是上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领袖,他领导索尼成长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但是,环境变了,信息技术开始主导这个时代,新的工业领袖应该具备新的素质,在周厚健看来— —执著的追求、创新意识和未雨绸缪。
他就是这么干的。
从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将是海信历史上最艰难的10年。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很多跨国公司领袖将中国看作一个庞大市场时,他笃定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中心,而非市场中心,至少短期内不会。他觉得,中国现在的有效需求依然很低,企业赖以生存的是有效需求,而非潜在需求。
所以,海信要把自己发展成为一家跨国公司,去寻找有效需求。他们向亚洲、美洲和非洲发展,去年4月,他们收购大宇南非工厂后建立的海信南非工业园正式投产。
周厚健已经45岁了,他每天都要吃药。他现在重新做学生,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去做一个大学教师的梦了——他离不开这个企业,这个企业也需要他的决策。
他狂热地热爱足球和拳击,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男人的运动”。很多人认为米卢给中国带来了跨国管理,而他却认为最重要的是米卢让整支球队变得团结。他不看甲A,也不关注哪个球星和哪支球队,他欣赏的是这种游戏的偶然性,它们是人们与命运赌博的结果。
周厚健渴望会有一个“百年海信”,他对“百年海信”的描述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跨国公司之一。人们很容易对这个前景充满怀疑,但正是不确定性创造了历史。
斯蒂芬·茨威格不是曾经顽固地说过吗?“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在青岛,周厚健为自己能够使海信健康发展而踌躇满志,他就差用唱歌的腔调来这样说了。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