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蒋海松 性别:
省市:重庆 Email:haisong000@gmail.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isong001

目前所在的公益组织:国家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另参加有省级: 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会刊主编,支教队队长),飞飞助学会(监督主管)。省级以下的 “春风助学”团队(创始人)、西南政法大学北川支教队(队长)、西南政法大学志愿者协会(会员)、凤凰网公益志愿者群(会员)

团体名称:乡村妇女儿童合作发展促进会

春风助学,以爱之名,与你相约。欢迎加入我们。你的爱,是抚慰孩子伤痛的春风,你的手,是支撑孩子前行的力量 ……

一、1999年-2008年

1999年至2003年,在湘潭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习期间,担任湘潭大学社会权益法律救助中心副主任,受理法律救助案件多起,包括几起中小学生权益救助案件,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中心以“弘扬正义、救助弱者”

为宗旨,面向湖南省及周边各地、州、市,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上的援助。省级各家新闻机构对中心均有报道。因蒋海松在公益事业上的贡献,湘潭大学法学院破例颁发“特别贡献奖”,后评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担任湘潭大学创业者协会副会长、卡乐芙创业团队行政总监,推动学生公益创业,参与湖南卫视《步步为赢》栏目角逐创业基金。

2003年-2004年,参与发起湘潭大学和湖南省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所拟的“血脉相连,真爱相髓”公益口号至今仍被该活动和不少类似活动沿用。

2004年考取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2004年-2009年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主要干部和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之一,从事支教、普法宣传、法律救助、公益募捐、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2004年策划组织并做主题发言之一的“节约中国,法律能做什么”公益研讨会得到了《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个人主讲、组织的活动多次获得中国教育在线报道。个人演讲收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公益演讲录《法理学演讲录》。

从2005年至今,担任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志愿者,担任会刊《菩提月刊》主编、华岩文教基金会支教队队长。参与该会一系列重大公益活动。华岩文教基金会是在重庆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的公募性基金会,获得重庆首批捐赠免税资格,主要进行扶贫,赈灾、助学、助残、文化传播、社会公益项目等公益工作。基金会在理事长释道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教育、文化、扶贫等公益事业,先后捐资200多万元在重庆6所高校设立“华岩奖学金”,让3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在重庆、四川等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捐资修建了希望小学;让1000多名贫困孩子有了新校舍,为藏区同胞发起“送温暖,献爱心”以及帮助四川德格孤儿的活动、基金会还和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等公益项目。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贡献卓著,几十次进入核心震区救灾,助学、参与灾后重建,广受瞩目。蒋海松作为基金会会刊主编和基金会支教队队长,参与组织该会一系列重大公益活动。

2005年创办西南政法大学发行量最大的公益报刊《法府书香》,担任主编至今,以此为平台进行系列公益活动,该报在法学界和公益领域甚有影响。创办公益论坛西政青年论坛。创办个人博客网站“诗情法意”haisong.fyfz.cn,现有点击量已超过100万,曾被评为法律博客前十位,并且系前十位中唯一一名在读学生。“诗情法意”博客专门开辟“慈善公益”专栏,推动各项公益活动。

2006年协助江西理工大学老师费冰消发起为白血病学生周芬芬募捐活动,负责在重庆地区捐助事宜,接待、照料周芬芬前来重庆治疗。所参与的周芬芬募捐事件曾获得《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媒体的报道。所创作的募捐贴《用我们的爱,留住她那一抹灿烂的微笑--救助白血病女孩周芬芬!》感动了不少人。并及时跟进写作《募捐:从爱心呐喊到制度构建----“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反思》等系列文章,注重从制度上反思慈善制度和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 。

2006年在《法制早报》(后并为《法制日报》周末版)开个人学术公益专栏“诗情法意”,为当时该报唯一一个在读硕士生开辟的个人专栏。

2006年11月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公益调查报告《平衡之功,医疗之效——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功能之实证分析》,呼吁规范医疗纠纷精神损害赔偿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保障患者及家属权利,获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良好反响。2006年参与创作《医疗纠纷案件审理之实证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一书,呼吁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领域规范医疗纠纷案件,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努力,在全国法学界和医学界引起反响。

2007年考取西南政法大学博士,成为当时该校最年轻的博士生(24岁),继续兼职从事校内外公益活动。2007年参与发起为“江阴张海迪”残疾姐妹吕娟、吕营所著《创造生命的奇迹》义卖活动,帮两姐妹筹集治病经费,负责重庆地区义卖。2007年7月,由华岩文教基金会选送前往泰国曼谷进行公益交流,学习泰国公益组织发展的经验,并受到泰国当地媒体的采访。

二、2008年

2008年1月,参与救助拉板车送“外婆”看病的10岁弃婴卢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之后全力从事地震救助和支教、助学等公益事宜。

从5月14日开始,参与华岩文教基金会地震赈灾系列活动,负责赈灾公文写作、捐赠法律文书拟制,赈灾新闻宣传并协助接收、搬运赈灾物资。华岩文教基金会所在的重庆华岩寺被誉为最早到达核心震区的宗教团队,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其间协同华岩文教基金会联合组织“红丝带行动”,联合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等重庆十三所高校志愿者共300多名同学的队伍参加了活动,走进重庆大、中、小学等各学校和社区、街道、商业街等地,积极宣传,义卖,募捐大米、资金等。其中于2008年5月16日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赶赴特重灾区绵阳平武赈灾,代表华岩文教基金会送去棉被、矿泉水、大米等几车赈灾物资,并进行慰问、走访,实地采访,为《菩提月刊》赈灾专号收集素材。《检察日报》(法学院专刊)连续登出其实地赈灾日志《第一次有命悬一线的感觉》《用我卑微的眼泪来温暖大地的裂痕》等。香港《文汇报》将其作为志愿者代表登出其赈灾照片和所创作的赈灾倡议书。

2008年6月1日,所主编的西南政法大学公益报刊《法府书香》推出12版地震赈灾专号,利用报纸广泛发动募捐。参与发起西南政法大学地震募捐。

2008年6月1日所主编的《菩提月刊》 赈灾专号同天发行。

2008年6月至7月,策划并负责实施“爱心书香”行动,由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法府书香》编辑部、研究生会联合组织,为地震灾区学子募捐图书近10000册,价值近10万元,捐助了绵阳师范学院、北川县陈家坝乡爱心书屋、北川中学、陈家坝中学、小学、汉源县二中等多所地震灾区学校,得到了灾区学校的真诚致谢。其所创作的《灾区重建,知识先行——“爱心书香”倡议书》广为流传,用光明照亮黑暗、用书本缓解恐慌的德阳女孩邓清清也作为倡议书的由头引起了广泛共鸣。蒋海松自己并设计了爱心书签,广为散发。

7月1日所主编的《菩提月刊》推出第二期赈灾专号。

2008年7月,倡议组建西政支教队,担任支教队队长,并且为北川灾区学校募捐到电脑、相机等贵重物资。2008年7月25日作为队长率领西南政法大学支教队和华岩文教基金会支教队到达北川陈家坝乡中学和小学开展支教,队员多系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小学语文、英语、历史、歌舞、心理辅导、指导联欢晚会、幼儿的三字经等蒙学教育和童话故事教育等。为学校捐助了电磁炉、电脑、电子琴、文化用品等,并被学校誉为第一次针对灾区老师的捐助活动。四川省红十字会为其颁发抗震救灾志愿者荣誉证书。

08年8月,为更好地帮助灾区孩子,正式推出“春风助学”行动,担任总联络员,面向北川县等地震特重灾区的孤儿、单亲孩子、伤残孩子、家园全毁等特别困难的学生。邀请资助人结对扶助灾区孩子。在灾区支教之余,广泛奔走,实地调查孩子家庭受灾情况,详细记录灾情,为后来的助学行动打下良好基础。“春风助学”团队现有成员近百人,主要由西南政法大学北川支教队成员、《法府书香》编辑、记者和北川灾区师生构成。其中有博士20多人,硕士40多人,参与春风助学的爱心人士遍布全国,远涉国外,是全国颇为罕见的高学历、重践行的赈灾团队。

08年9月,《新报》以《不离不弃,废墟上人性挺立——西政学子北川支教纪实》进行专题报道其组织的支教活动。

从08年9月起,在每期《法府书香》和个人博客“诗情法意”公益慈善专栏及时发布灾区孩子的求助信息和爱心捐助榜。自08年9月起策划爱心画册《重拾欢颜——北川县陈家坝学校震后纪实图文集》,四处奔走,大量拍摄、搜集照片、各种灾区文档,同时委托灾区志愿者搜集资料。

08年9月14日,派遣“春风助学”志愿者前往慰问北川学生,共度中秋佳节。

2008年9月底到10月初借助在北京和长春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奔走呼号,在两地适当发动了为灾区孩子的募捐活动。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和吉林大学博士捐出善款和书籍,并洽谈吉林大学医学院校友会与华岩文教基金会合作赴贵州贫困山区开展义务治疗行动。

08年10月,所负责的“爱心书香”部分图书于寄往北川和汉源等多所地震灾区学校,部分单位收到捐书并发回感谢信。另有部分图书于10月14日亲自运送到北川灾区。

08年10月中旬,作为华岩文教基金会志愿者代表,协助基金会秘书长奔走在北川、平武、安县、三台等五个重灾区县市,调查慰问了北川中学、北川陈家坝小学、平武南坝中学,绵阳南山中学、三台县中学等多所灾区学校,资助了近两百名灾区特困学子。

2008年10月22日-27日 ,参与组织华岩文教基金会“真爱、善行、慈悲心”赈灾晚会。邀请并接待北川县陈家坝中学校长带领该校学生来重庆参加赈灾晚会并发放资助。作为主创人员与北川孩子一起在华岩赈灾晚会上朗诵了《北川支教叙事诗》。邀请北川师生来到西南政法大学作客,为北川学生募捐到诸多学习用品。

2008年11月1日至15日,利用在上海、杭州学术研修的机会附带为春风助学进行宣传,此行为北川陈家坝乡幼儿园所有的孤儿和单亲孩子全部联系确立长期资助。个人在上海采购图书300余册捐助安县茶坪中学、北川陈家坝图书室。

 

三、2009年

 

2009年1月1日至5日,伴随新年第一缕晨曦,带领“春风助学”志愿者团队前往地震灾区北川县陈家坝乡慰问和调查特困孩子,发放慰问金。并作为飞飞助学会监督主管为该会资助的十名北川学子发放首年的全年资助金8000元。

09年2月继续在家乡湖南永州调查特困学校,拍照,保存资料。满含悲愤,创作《世上还有这样的学校?她还是我的母校!》等募捐书。

09年3月至6月,发起策划、牵线组织春风助学第二支支教队进入北川中学支教,队员主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由蒋海松募捐到各种所需经费。

09年4月27日,应邀作客重庆门户网站华龙网《热点面对面》栏目,主讲《让幸存者好好活下去——北川自杀现象忧思》,反思了现在心理救助中流于形式和反添伤害等敏感话题,竭力呼吁完善灾区的心理抚慰机制,呼吁精神卫生法的早日出台,从制度和个人层面完善心理干预。

09年4月,组建《完善震区儿童救助机制的法律思考——北川灾区儿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调研组,并进行前期调研,参与角逐南风窗调研中国团队。

09年5月,大地震周年祭奠之际,带领“春风助学”志愿者再入北川、安县等地。同时作为华岩文教基金会志愿者参与组织地震周年“温暖灾区行”活动,于5月5日至15日奔赴在北川县陈家坝乡、北川县中学、原北川县城、安县西苑中学等八家单位和学校开展赈灾慰问活动,探望已经资助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实地核实调查其他困难孩子详细情况,并协助华岩基金会本次资助100名灾区学子和100户灾区家庭。本次完成了北川陈家坝乡绝大多数特困孩子的详细调查工作,制作了近两百名孩子的详尽资料,发给诸多公益组织进行系统、整体募捐,取得颇大进展。512地震周年祭奠之际,诸多志愿者组织云集北川,代表春风助学与诸多爱心人士和组织进行了良好沟通,广交朋友,达成诸多合作。倡议各方志愿者组织及时交流助学信息,互助合作,避免重复捐助,引起良好反响。思源助学小组在北川成立,受邀担任荣誉会员。在北川期间接受了重庆电视台、重庆经广电台、北川陈家坝广播电视站等采访。期间创作《爸爸妈妈对你说》《川渝一家亲》《北川,我们回来了》《点燃废墟的希望》等一系列赈灾诗歌并在灾区各地朗诵上演。

09年5月,连续应邀做客重庆门户网华龙网《热点面对面》栏目,主讲《志愿者,我们的光荣与反省》,节目分三期连播,具体为《中国志愿者——光荣与梦想》《中国志愿者——困境与缺陷 》《中国志愿者——出路与反思》。这是该节目组首次为同一主题进行三期连播。探索志愿者的成就、精神及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反思了目前志愿者服务管理中的诸多体制问题和志愿者团体、个人自身的问题,呼吁尽快完善志愿者服务立法,建立专业的志愿者组织协调机构,全方位构建志愿者服务管理体制。节目也对春风助学进行了广泛介绍。

09年5月,所发起的“爱心书香”二期工程再续爱心,联合郑秋先生联系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向北川陈家坝乡文化站捐出图4000多本,并再次在西政募捐到大批书籍,受到《绵阳日报》的报道。

09年5月,协助飞飞助学会举行成立三周年庆祝活动和公益宣传。作为飞飞助学会监督主管,招募并确立陕西地区助学监督员(西北政法大学学生)、甘肃地区助学监督员(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教师),邀请两地监督员于5月奔赴陕西省洛南县景村镇沙坪小学、甘肃省镇原县南川上庄小学,监督飞飞助学会在两校资助落实情况和了解受助的30多名学生现状,发回监督报告。

2009年5月在《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发表论文《亲属权利的法律之痛》,呼吁立法确认亲属作证特免权,避免发生佘祥林母亲类似的悲剧,在法学界和实践界引起良好反响,为保障人权进行了公益建言。

09年5月14日,重庆经济广播电台播出记者邹竹轩采写的广播稿《爱的延续——北川自愿者》专门报道蒋海松和春风助学团队在北川的善举。

从09年5月开始,在爱心人士林子的大力帮助下,春风助学募捐信息在江阴论坛及时发布,确立了诸多资助。并及时配合凤凰网公益相关活动。

09年6月1日,所主编的《法府书香》推出汶川地震周年祭思专号,总结了春风助学一年来的公益活动。

09年6月13日,派遣春风助学志愿者再往北川陈家坝乡探望春风助学最新确立受助孩子,为每位孩子制作了漂亮的爱心卡,包括了资助人的详细地址、电话、照片、爱心留言。向陈家坝小学校长通报了春风助学最近对该校学生的详细捐助情况。

2009年6月8日西南政法大学校园网以头条形式报道《“春风助学”结对资助地震灾区特困学生》 。《重庆日报》2009年06月12日刊发《“春风助学”:西政学子的平凡担当》(记者李志峰)专门报道蒋海松及春风助学行动,引起很大反响。

09年6月,华岩文教基金会从春风助学协助详细调查的北川特困孩子中挑选了33名给予集体资助,资助金于09年6月前往北川发放。

09年6月华东政法大学等上海各高校学生联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灾区调研赈灾,于6月25日初专程来西政与春风助学团队举行座谈会,蒋海松做了主题报告,共同交流赈灾经验。

09年6月,因其在公益法律援助领域的表现,受邀与海洋出版社合作初步达成意向,开始结合其自身实践和理论思考创作公益著作《给农民朋友讲法律援助》。

2009年06月下旬,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前往重庆市黔江区中塘乡迎新村进行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公益调查并进行普法宣传。该课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度国情调研项目之一,最终调查报告发表于《光明日报》,中间所提到的相关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用。

09年7月上旬到中旬,作为指导老师组建了西南政法大学北川法律援建队,带队赴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板房区和永兴板房区开展大型义务法律咨询。200多名群众前来咨询了有关土地征用补偿、婚姻家庭法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咨询案件近一百起。为北川受灾群众举办了法律知识培训。协助学校在北川开展法律书屋、法律诊所、学生实习基地等建设项目。活动受到《绵阳日报》、四川新闻网、北川新闻网等系列报道。并被学校评为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及时总结了地震灾后出现的诸多法律问题,他所主编的《灾后法律问题集锦》为北川法院等争相收藏。

09年7月中旬,在北川的法律援助结束后,又马上带领“春风助学”赶赴北川陈家坝乡进行助学活动。重点是调查从山东日照转回北川陈家坝的孤儿。在此过程中,传出一段爱心佳话。一位受助学生年迈眼瞎的老奶奶之前几乎天天来学校问讯,等候他再来北川,并每天为他攒一个鸡蛋。终于在09年夏天再见到了他,老奶奶赠送了她半年时间攒下的一百个鸡蛋、一只大公鸡、大块腊肉,几经推辞都没法推掉,只有含泪收下,传为爱心佳话。2009年7月24日《重庆晚报》以《一位博士和100个土鸡蛋》为题专版对此进行了报道,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新民网等几十家著名网站争相转载,并收入“新华人物周刊”。网上甚至还出现了以此为题材创作的《学术与慈善》《一个博士与100个裸体的鸡蛋》《27岁博士与震区奶奶100个鸡蛋》等诗歌,其中深情吟唱:“一个大慈大悲的博士虔诚的将你们捡起,用歌声安慰被黑暗蹂躏的心灵”“那个博士,特蕾莎修女似的男人,在学术中编织着文字,轻携春风滋润饥馑”。

09年7月中旬,联合重庆汇美影视基地接送部分陈家坝小学学生来重庆开展免费的音乐舞蹈培训,发放捐助,来西南政法大学作客。

09年7月,邀请到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捐助资助金6000元。这是春风助学团队联系的最大一笔个人单项捐助,这笔善款定向捐助北川孤儿刘芹、刘信兰姐妹。同时联系到来自美国博士的诸多捐助。

09年8月,利用放暑假的机会,在家乡调查山区特困母校湖南省永州市大庆坪乡湾夫完全小学和华兆联小,所拍摄大量图片,连续在各种论坛发布《为了那些山区女生住进有玻璃的宿舍——湖南永州湾夫小学呼吁书》 《为了孩子们不再带斗笠在雨地里读书——为山区母校申援》《世上还有这样的学校?她还是我的母校》等系列图文,引起较大反响,并开始为湖南省永州诸多特困孩子确立长期资助。

2009年9月,招募志愿者,照顾病危的白血病女孩胡梅并为其募捐。

2009年9月-10月,北川陈家坝学校开学复课,师资紧缺,创作散发《北川陈家坝小学支教邀请函》,为募集支教队积极奔走。

2009年9月,所主研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调查研究》公益课题获选2009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呼吁重视农民工权利。

2009年9月16日至10月初,协助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组织中秋月饼义卖活动,所筹善款全部用于捐助地震灾区和台湾风灾地区。

2009年09年9月,发放《就资助回访致春风助学各位爱心人士的公开信》,进行详实资助回访,对相关退出资助和重复资助的情况进行协调,为再次入北川召开爱心联谊会做好基础。跟著名助学团队磨房公益及时交流助学信息,互相协调, 调整部分资助名单,以避免重复资助,并让助学金捐至最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09年2009年9月24日到10月国庆节期间,时值国庆中秋双节之际,率领“春风助学”志愿者团队再次到达北川陈家坝中小学,发放了飞飞助学会和春风助学在该校资助同学的善款。本次邀请飞飞助学会资助北川陈家坝中学叶小凤等十名初二年级特困学子,拨付第二笔资助金,每人每年800元。并将持续到高中毕业。邀请飞飞助学会会联合英国UCL学联(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新增资助北川陈家坝中学赵陈陈等六名孩子,拨付首笔资助金(每人每年800元)。并将持续到高中毕业。由蒋海松代表飞飞助学会前往北川发放。本次在北川期间,专门组织召开受助家长、学生和老师爱心联谊会,发放《以爱回报爱——“春风助学”致北川家长和孩子的公开信》,了解受助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回给资助人,恳切希望受助学生与资助人进行适当交流,以利于结对资助的长期性。活动受到灾区师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北川陈家坝中学专门向春风助学团队赠送了锦旗并致信感谢。诸多北川学生向志愿者赠送了自制的爱心卡片和小礼物,许多北川家长也纷纷献上土特产托志愿者感谢资助人。

09年10月邀请慈善组织广济功德会赴湖南永州实地考察特困学校湾夫小学和中学,并筹备捐助事宜。10月为湾夫小学修缮捐助到部分善款,并为图书室筹建捐助了诸多图书。

2009年11月为地震灾区学校安县西苑中学诸多孩子联系到长期资助,初步联系狮子会对北川陈家坝中学的捐助事宜。

2009年11月派遣春风助学继续慰问北川陈家坝中学,在当地联系到诸多志愿者会同学校对北川陈家坝中学没有获得资助的特困学生进行补充调查。

2009年11月在《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发表论文《从亲情伦理立法到亲属权利立法》,继续呼保障近亲属免于作证的权利,对现行刑法和刑诉法作出适当修改,呼吁建立在现代人权保障理念上的理性立法,在法学界和实践界引起良好反响, 为保障人权再次进行了公益建言。

2009年12月因其在公益赈灾方面的表现获选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感动校园--西政学子年度人物”,并在历次网络投票中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创作《废墟上的春风——春风助学叙事诗》并在颁奖晚会上朗诵演出。因其在志愿者方面的奉献被重庆市团市委评为重庆市优秀团员。

12月结合其自身实践和理论思考创作的公益著作《给农民朋友讲法律援助》写作完成,即将在海洋出版社出版。所主研的公益课题、2009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调查研究》举行开题报告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对于这一公益调查给予了好评。调查开始在重庆市和周边地区展开。

2009年12月开始在筹备创办“春风助学”公益网站。因春风助学发展迅猛,单靠原有博客“诗情法意”公益慈善栏目进行宣传和公示颇显不足,创办公益网站是当务之急。并试图联合创办“公益助学网络联盟”,及时交流助学信息。

截止到2009年底所负责的春风助学已为200多名北川灾区失亲孩子、伤残孩子联系确立长期资助,已支付资助金近30万元,确立的长期资助预计总额逾200万元,另外,协助、联合有关公益组织集体资助孩子700多人。春风助学、爱心书香募捐赈灾图书物资若干。受其感召参与春风助学的爱心人士遍布香港、台湾、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湖南、浙江、吉林、四川、重庆、安徽、福建等全国各地,全国不少志愿者还跟随他一起奋战在北川前线,合作者中不乏知名演员、体育明星和著名公益人士。经过统筹联系和精诚合作,还成功联系到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泰国的诸多资助。还有国外公益组织和外企主动将其事迹和春风助学材料翻译成英语进行介绍。其赈灾活动受到香港《文汇报》、新华网、《检察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绵阳日报》、《新华周刊》、《武陵都市报》、重庆经济广播电台、重庆电视台、腾讯网、人民网、华龙网、新民网、华媒网、中国教师人才网、博士人才网等媒体及网络的广泛报道,深受灾区政府、学校、民众的赞誉。正在倡导建立“公益助学网络联盟”,推进助学组织之间的互助合作。

1

最新报道 更多>>

  经过报名海选,助学天使们通过综合考量晋级了100名入围者。至此,100晋级15的初赛活动拉开帷幕。初赛期间由主办方定期发布“助学拉力赛”统一命题,选手根据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制定策划方案,在博客上公布,由网民投票。[完全名单] [活动规则]

发表评论 更多>>

登录名: 密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