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中国股市的“史诗时代”曾成就几个天才股民。据天才们自己说:端的身手不凡、端的天马行空。以至于现在的股民们,往往与他们的成就进行对比。当然,越对比越没感觉,越对比神态越怪,都是这个东西,咱怎么就没有那个财运呢?
——要不怎么说是股市呢!也许,股市就像是武侠小说一样,最高的心法就是简单。
过去在北京的天桥,名艺人大金牙为了招揽顾客,曾有一句颇具特色的口号:都来瞧,都来看,逮了个蚂蚁三斤半。很有宣传效果。现在,对股市不过是换了个说词:十年一百倍,活人赛股神。而且有真人为证!
缥缈就想:天桥和股市,哪个票房收入更高呢?当然是股市。据说在册的有5600万票。但说白了,股市精英有是有,宣传得太邪乎,也无非招?,看耍狗熊赛的。因为这种人很少,据缥缈的计算非常少,起码比三斤半的蚂蚁要少得多。
闲言表过。
本章股市论语,讲《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个劝可不是勉励,是强制。孔夫子当然也主张为政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民众实行教化:不教而杀谓之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死也让你死个明明白白。比如老人家诛少正卯,戮之于两观台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这道理让老人家讲得够透的吧!像少正卯这样的人,也是很少见的天才。就说他能煽惑孔门之弟子,名教之门,三盈三虚。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谓能人所不能。孔夫子下手办他,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立防。圣无死地,贤无败局。壬人佥士,凡草民能诛之;闻人高士,非教主不知其当诛也。
当世有没有少正卯这类以诡辩乱政、以学术杀人的人呢?缥缈曰:眼下就有。比如郑百文重组一案,缥缈也和简直(见《郑百文只有死路一条?》)一样,有话从头说。
世人认识山东三联,多半是因为郑百文。就在郑百文眼看着要破产时,三联却准备入主郑百文,3亿元轻松一掷,破壳上市了!该集团的张继升随之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该案令人疑窦丛生,三联要郑百文这个“世界上最烂的垃圾股”干什么?缥缈有直觉,此系高人所为,其方案五毒俱全,张继升断乎无此水准!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当世有佳人如此,缥缈觉得孔夫子真和神一样。
百文是什么东西?上市之前是一家百货文具批发站。根据该公司公布的虚假数据,其1997年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第一。这种有背于常识与理性的事,居然也有人信,比如建行就信。对此,缥缈当年曾点评过这个年报:一个连肌肉都没有的人,声称自己是冠军。果然从1998年开始,郑百文原形毕露。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严重资不抵债,平均每股亏损6-7元。2000年3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持有百文的各种债权近18亿。在收回无望的情况之下,遂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一时间,舆论大噪,郑百文奄奄一息的话题才成了众所关注的财经焦点。
在此之前,三联也在商界发展,低调平凡至极点,很像是谁的影子公司。缥缈不是寡闻之人,尚且耳生;在山东省外,更少有人知道。但三联的殷实滋润,却着实令人吃了一惊,出乎意料之外。这是疑点之一。当然,三联想重组郑百文可以找到众多借口,但仍然难以解释其重组的动机,整个事件之莫名其妙,全无道理可言。这也是疑点之一。
据张继升本人讲,三联早就能上市,但是他没有时间去跑上市。如果他说的是真话,一个连跑主管机关和中介机构都不熟悉的人,居然有兴趣买壳上市?捧着葵花宝典,自宫希进,意欲何为?这又是疑点之一。
此事最大的疑点在于,当郑百文创下1999年一年亏掉9.8亿元纪录的时候,与百文同为商业行当小兄弟的三联却赢利颇丰。如果百文破产,是不是三联也将接受司法调查,信达心中肯定有数。所以有专业人士私下与缥缈议论,一致认为,是不是有这种可能:百文以转移到三联的资产自己救自己。
但愿不是这样。如是,这可得牵扯多少“珊瑚顶子”……拿下法司问罪啊!
缥缈认为,郑百文就是一场醒着的梦,玩不到位是没有风情,玩过火了是卖弄风情;想不出来充满奥秘,想出以后一钱不值。还有,信达最好是简单直接一点,当初借钱出去的时候多么爽快?现在晚了,还玩这套小巧干什么?因为缥缈和一般人一样没有耐性,也不想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一只股票的真伪。如果连信达都不对市场说实话,想隐瞒什么,那缥缈不是侦探。
天下之大,谁能把市场说清楚?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又是何必呢,这又是何苦呢,这又是为嘛呢?骗人把人骗油了。但这怨谁?都怨,又都不怨!
其实,对待郑百文就如同对待一只蚂蚁,白天没功夫,晚上起夜,也照样得说道说道它。就算是挂着大秤砣信达,挂着七万散民老百姓,一只蚂蚁三斤半,也不值得怜悯。(特约撰稿缥缈)
(新浪财经声明:本文为作者观点,与新浪财经立场无关。欢迎媒体引用,但请注明作者和“引自新浪财经周刊第12期”)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